"杨柳路尽处":杨柳生长的道路尽头的地方,
"芙蓉湖上头":是芙蓉湖的上头。
# 芙蓉:荷花。
"虽同锦步障":虽然身旁有着锦绣的步障,
# 锦步障:遮蔽风尘或视线的锦制行幕。,虽:一作“谁”。
"独映钿箜篌":却只能独自与镶嵌着金花的箜篌相对。
# 钿箜篌:《旧唐书·音乐志》,竖箜篌,体曲而长,有二十二弦,竖抱于怀,用两手齐奏,俗谓之“擘箜篌”。似琴而小,是一种弹拨乐器有横竖两种。据说汉代之前即有,汉武帝祠太一、后土始用之。用钿装饰箜篌,故谓“钿箜篌”。钿,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映:一作应。
"鸳鸯可羡头俱白":鸳鸯令人羡慕,它们能一起白头,
"飞去飞来烟雨秋":在烟雨朦胧的秋天里飞来飞去。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闺怨题材的诗。描绘了一位身处湖滨杨柳深处、豪门府邸中的女子形象,营造出一种表面华丽却透着孤寂的氛围。通过描述女子虽被锦步障环绕,却只能独对钿箜篌,以及对鸳鸯双宿双飞、白头偕老的羡慕,体现了女子在豪门中失宠后的孤独落寞,表达了她对真挚美好爱情的强烈渴望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杨柳路尽处,芙蓉湖上头”的景色,以优美的自然环境烘托出女子内心的孤独寂寞。“烟雨秋”的秋景描绘,增添了一种朦胧、凄凉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女子的愁绪。对比:“虽同锦步障,独映钿箜篌”,将女子身处华丽锦步障的外在环境与独自一人面对钿箜篌的孤独状态形成对比,突出其内心的孤寂。衬托:“鸳鸯可羡头俱白,飞去飞来烟雨秋”,以鸳鸯双宿双飞、白头偕老的美好情景,衬托出女子形单影只的处境,强化了她对爱情的向往。
3. 分段赏析
前四句“杨柳路尽处,芙蓉湖上头。虽同锦步障,独映钿箜篌”,诗人勾勒出杨柳路与芙蓉湖相连的静谧美好之景,女子身处华丽锦步障环绕的环境,却只能独对钿箜篌,“独映”凸显其孤独,形成外在华丽与内心孤寂的强烈反差,尽显落寞。后两句“鸳鸯可羡头俱白,飞去飞来烟雨秋”,诗人聚焦烟雨秋景中双宿双飞的鸳鸯,以鸳鸯白头相伴,反衬女子孤独,将其对美好爱情的渴望推至高潮,朦胧秋景更添哀愁,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此诗借景与物,暗示女子居于湖滨杨柳深处豪门中,因失宠如虚设锦障与孤映水滨的箜篌般顾影自怜,悔恨受冷遇,不及鸳鸯长相厮守。
4. 作品点评
《代赠》这一诗题,推测或许是为那些身处富贵之家,却只能独守空房的姬妾所作。诗中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她们形单影只的孤独、寂寞自处的无奈,以及深感行动颇不自由的苦闷心境。
上一篇:唐·成彦雄《杜鹃花》
下一篇:唐·李白《赠参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