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ǎ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zhī
shù
fǎn
qiū
zhì
shì
qīng
zhēn
jìn
hán
yuè
kuàng
jīng
cháng
bié
xīn
nìng
dǎo
yùn
juàn
sài
yuán
shēn
yòng
jìn
guī
zhōng
jūn
tīng
kōng
wài
yīn

译文

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逐句剖析

"亦知戍不返":知道你在卫戍边疆,不会回家门,

# 戍:防守边疆。

"秋至拭清砧":秋天到了,轻轻拂拭平平的捣衣砧。

# 砧:捣衣石。

"已近苦寒月":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

# 苦寒:指极端寒冷,严寒。苦,自注:一作暮。

"况经长别心":我们已经长期久别,时刻怀念在心。

# 经:自注:一作惊。

"宁辞捣熨倦":我不能拒绝捣衣熨衣的那份沉重的劳倦,

# 倦:疲劳。,熨:指用火斗把布帛烫平。自注:一作衣。

"一寄塞垣深":因为要把它寄向遥远的边城。

# 塞垣:指思妇丈夫征戍的地方。

"用尽闺中力":我在家中用尽力气捶打,

# 用尽:用力。

"君听空外音":希望远隔千山万水的你能听到这响彻天外的声音。

# 君:指所有欣赏这首诗的人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捣衣》收录于《全唐诗》之中,是唐代杰出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的前六句借戍边妇人之口,深情诉说了对远征亲人的思念与哀愁;而后两句则是杜甫本人有感而发,借闻砧之声抒发对时局的忧虑。在艺术表现上,杜甫擅长驾驭各种诗歌体裁,尤其在律诗创作上造诣颇深。他的诗歌风格多元,但最为人称道的是其沉郁顿挫的特色。此外,杜甫的语言运用极为精炼,能够以简练的文字传达深远的意境,展现出高超的表达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捣衣》这首诗是杜甫所写。他之所以创作这首诗,是因为在客寓秦州期间,内心充满了对时局的伤感。杜甫经历了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年代,自己也颠沛流离,生活困顿。在这首诗中,他虽借捣衣妇人之口来叙述,但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忧虑和感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边塞思妇的诗。整首诗细腻地刻画了一位思妇为远在边疆的丈夫捣衣寄情的动人场景,字里行间流露出她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牵挂。

2. 分段赏析

首联的两句诗,情感深沉而悲痛,仿佛是内心深处积压已久的苦楚终于得以倾诉。诗人巧妙地借思妇之口,以一句“亦知戍不返”开篇,瞬间将悲凉的气氛弥漫开来。安史之乱中,众多官兵命丧沙场,家人深知远赴战场的亲人归来无望。这样的时事背景,使得诗歌从开篇就充满了深情与苦楚,每一个字都仿佛浸透了情感,让人读来感同身受。颔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思妇捣衣时的心情。一方面,天气逐渐转寒,促使她更加急切地为远方的亲人准备冬衣;另一方面,长时间的分别也让她内心充满了无尽的思念与哀愁。颈联承接上文,揭示了思妇不辞辛劳地制作棉衣的真正原因,她希望这份温暖能够穿越千山万水,送达那征戍在外的丈夫手中。这份深情与执着,让人动容。尾联则以捣衣之声作为收尾,那响彻云外的声音,不仅是思妇用尽全力的证明,更是她内心深处爱情与苦心的真实写照。这声音穿越了时空的界限,仿佛能够直接传达给远方的亲人,让他们感受到这份深沉而真挚的情感。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虽然描绘的场景不大,但其背后所映射出的广阔社会现实却极为深刻,足以引人深思,令人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前篇犹可入手,此见公之独步。

宋叶适《唐诗绳尺》

# 瘦硬沉深,风味与诸家夐别。

明诸生邢昉《唐风定》

# 此诗因闻砧而托捣衣戍妇之辞,曰“亦知”,曰“已近”、“况经”,曰“宁辞”、“一寄”,通篇俱用虚字播弄描写,何等宛转呜咽!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赵子常曰:用“音”字会一诗之意。

明唐汝询《唐诗解》

# 钟云:二语一字不及捣衣,掩题思之,却字字是捣衣,以情与景映出事来,笔端深妙!“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亦是此法(“巳近”二句下)。谭云:余尝爱此二语,与右丞“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皆以其涵蓄渊永意出纸外,而王语之渊永以清,此语之渊永以厚,不可不察(末二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起句代作戍妇之辞,悲甚。“苦寒”、“长别”,起下“捣衣”有力。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如泣如诉,前四语俱在题前落脉。“深”字能与“不返”二字呼应(“一寄”句下)。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三、四承首句,五、六承次句。七承五、六,仍应“拭清砧”;八承三、四,仍应“戍不返”。分之,则各有条绪,合之则一气贯通:此杜律所以独至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前六句只说心事,而景自在:末用闻者评论,精神加一倍。写捣衣之心,字字成血,此方是沉著。“已近苦寒月”四句,挑剔法,一气如话。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敬夫云:中有砧声,凄然入耳(“已近”句下)。

清刘邦彦《唐诗归折衷》

# 通首妙在数虚字一气团结,曲而弥挚。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铿然清响,亭皋叶下,陇首云飞,故当逊其真至。张远曰:王湾诗:“风响传声不到君”,即此末句意,但蕴藉不如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通首代戍妇之辞,一气旋折,全以神行。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上四,俱在题前领意;赶至五、六,才以落题为点题,却仍是凌架过去。虽两字明点,实不曾着纸也,结联乃咏叹法。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邵云:起语悲甚(“亦知”二句下)。刘须溪曰:此晚唐所竭力彷佛之者。

清杨伦《杜诗镜铨》

# 玲珑蕴藉,两擅其长。孰谓少陵不足于妙悟耶?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

# 以“捣衣”名篇,此首前解写捣衣人之苦心,后解做捣衣,却又用虚逆法,绝不粘“捣衣”二字,妙作也。此首妙在下“戍不返”三字,使人读去,眼泪迸出也。通首精神结聚在“亦知”二字上,起用虚字,却如此有力,真大家数作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此句已截去无数语而出之,故觉开口便凄至动人(“亦知”句下)。吴曰:四十字,一字百转。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下一篇:唐·郑遨《茶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