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shè
shè
guā
yuán
bàng
zhú
xuān
qiū
chí
lěng
fēng
gòng
chéng
xuān
chuāng
jiǒng
yǒu
shí
jiàn
yán
gāo
xiāng
fān
qīn
xiāo
sòng
shū
yàn
yīng
wèi
dào
liáng
ēn

译文

雨沙沙地洒落在瓜园,轻柔地萦绕在竹制的轩廊旁。秋天的池塘并非自身寒冷,风声和树叶声交织在一起喧闹。从远处的窗口偶尔能看见雨,高高的屋檐上雨水接连不断地翻落。连夜飞行传递书信的大雁,大概是为了报答给予它食物的恩情。

逐句剖析

"摵摵度瓜园":雨沙沙地洒落在瓜园,

# 摵摵:象声词。原形容叶落,此形容雨声。

"依依傍竹轩":轻柔地萦绕在竹制的轩廊旁。

# 依依:形容雨丝轻柔的样子。

"秋池不自冷":秋天的池塘并非自身寒冷,

# 不自冷:是说因雨而增添凉意。

"风叶共成喧":风声和树叶声交织在一起喧闹。

# 喧:秋声,风与雨共同形成的一种喧嚣。

"窗迥有时见":从远处的窗口偶尔能看见雨,

"檐高相续翻":高高的屋檐上雨水接连不断地翻落。

# 翻:飘拂。指雨在屋檐上不断飘荡。

"侵宵送书雁":连夜飞行传递书信的大雁,

# 侵宵:傍晚。

"应为稻粱恩":大概是为了报答给予它食物的恩情。

# 稻粱恩:饲养之恩。稻梁均为雁所食之物。作者想象大雁傍晚来送书信应该是为报答主人的饲养之恩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是唐代李商隐所作的诗。此诗围绕雨展开,描绘了雨洒瓜园、傍竹轩,秋池、风叶在雨中的景象,以及从窗边、檐下所见的雨景动态。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生动展现了雨中之景。尾联以送书雁表达情谊,含蓄蕴藉。全诗风格自然,通过对雨景的刻画,展现了李商隐诗歌善于捕捉瞬间景致并融入情感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雨“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等雨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借雨景含蓄地传达出内心复杂的思绪。动静结合:“窗迥有时见”写窗外雨景的动态,“檐高相续翻”描绘雨在屋檐的动态,而瓜园、竹轩等则为静态景物,动静交织,让画面更具层次感。

2. 分段赏析

“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摵摵”“依依”两个叠词生动形象,“摵摵”模拟出雨打瓜园的声音,“依依”则赋予雨以轻柔、依恋之态,勾勒出雨洒瓜园、环绕竹轩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又略带诗意的氛围。“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不自冷”将秋池拟人化,仿佛秋池本身不觉得冷,而风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喧闹声。此句视听结合,展现出雨中秋景的动态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不平静。“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窗迥”“檐高”点明观察角度,从远处的窗口有时能看到雨,而高高的屋檐上雨水连续翻落。通过描写雨在不同位置的状态,细腻地表现出雨的连绵和动态,也透露出诗人在室内对雨景的关注。“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以“送书雁”这一意象,增添了画面的悠远意境,同时借雁表达感恩之情,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某种情谊或帮助的感怀,使诗歌在写景之外,更具情感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偶题》

下一篇:唐·李商隐《武夷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