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年来八百秋":得道升仙八百年之久,
# 秋:一年的时间。
"不曾飞剑取人头":从未开过杀戒大展身手。
"玉皇未有天符至":玉帝没有天符召唤,
"且货乌金混世流":暂且仗剑江湖混迹尘世间。
# 乌金:铁的别称。这里代指剑。
唐代道士,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吕岩(731?~?),唐代道士。字洞宾,号纯阳子。世传以为东平人,一说为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境)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打算去游历华山,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受其点悟,弃儒习道,后擅剑术。被后世奉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金元以后被神化,为“八仙”之一。其诗多为题咏、赠答、劝度、修炼之作,题咏诗和赠答诗多不可考。劝度诗大部分见于《浑成集》上卷。修炼诗多言内、外丹事。代表作品有《吕祖全书》《百字碑》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蕴含道教思想的哲理诗。诗歌展现了修道者历经岁月而淡泊武力的修行态度,营造出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抒发了济世情怀与隐逸志趣的复杂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本诗用典贴切自然,如“且货乌金混世流”一句中的“乌金”即运用了典故。此处“乌金”指代铁器,在道教文化中常隐喻修行者的法器或佩剑。该典故源自古代炼丹术中对金属的称谓,后逐渐演化为对修行者身份的象征性表达,既暗合诗人道士身份,又以“货乌金”的市井化表述,形成出世与入世的对比。这种化用既保留了道教文化内核,又通过生活化意象弱化了宗教说教感,体现了典故运用的含蓄性。夸张:“八百秋”以时间维度的极度延展,突破物理生命局限,通过数字的戏剧性放大,凸显修行者历经沧桑而道心不改的永恒性。对比:“飞剑取人头”的武力威慑与“不取”的克制形成行为反差,同时“天符未至”的仙界状态与“货乌金”的世俗生存构成身份张力,通过二元对立的并置,深化道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
3. 分段赏析
“得道年来八百秋”一句以夸张笔法开篇,直述修行者历经八百年岁月沉淀的得道历程。数字“八百”并非实指,而是通过时间跨度的极度延展,凸显其超脱凡尘的永恒性。这种时间维度的艺术处理,既暗合道教“长生久视”的修炼理想,又赋予人物以历史纵深感,为后文铺陈其超然境界奠定基础。“不曾飞剑取人头”通过否定性表述强化人物特质。“飞剑”作为道教法器意象,常象征神通与威慑力,而“不取人头”的选择则颠覆传统认知,展现其慈悲为怀、不嗜杀伐的修行准则。此句以具体行为反衬精神境界,在仙凡对比中凸显道家“无为而治”的处世哲学。“玉皇未有天符至”引入道教神祇体系,借“玉皇”与“天符”的权威意象构建戏剧性张力。天庭未降诏令的设定,既暗示修行者不慕仙界权柄的自在状态,又暗含对世俗权力体系的疏离。这种“待召而不趋”的姿态,折射出诗人对精神自由的终极追求。“且货乌金混世流”以隐喻手法收束全诗。“乌金”既指代铁剑暗喻武力,亦可解为世俗财富象征,而“混世流”三字精妙勾勒出表面随俗、内守真我的矛盾统一。
上一篇:唐·徐月英《送人》
下一篇:唐·王昌龄《题净眼师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