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铺横野六七里":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 横野:辽阔的原野。,铺:铺开。
"笛弄晚风三四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 弄:逗弄,玩弄。
"归来饱饭黄昏后":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 饱饭:吃饱了饭。
"不脱蓑衣卧月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 不脱蓑衣卧月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八引《西清诗话》:弱翁帅平凉,一方士通谒,有牧童牵黄犊随之,弱翁指牧童曰:“道人颇能赋此乎?”方士笑曰:“不烦我语,是儿能之。”牧童乃操笔大书云云。或云:“方士即吕公也。”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唐代道士,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吕岩(731?~?),唐代道士。字洞宾,号纯阳子。世传以为东平人,一说为河南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境)人。会昌年间两举进士不第,打算去游历华山,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受其点悟,弃儒习道,后擅剑术。被后世奉为全真道北五祖之一,金元以后被神化,为“八仙”之一。其诗多为题咏、赠答、劝度、修炼之作,题咏诗和赠答诗多不可考。劝度诗大部分见于《浑成集》上卷。修炼诗多言内、外丹事。代表作品有《吕祖全书》《百字碑》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也是乡村牧童生活的诗。诗中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牧童暮归安憩图景,生动呈现了牧童生活的恬淡悠然之态,字里行间亦流露出诗人对远离尘世纷扰、安享自在生活的深切向往。
2. 写作手法
多感官描写:诗中既有“草铺横野六七里”展现原野草色葱茏的视觉画面,又有“笛弄晚风三四声”呈现晚风中牧笛的听觉感受,通过多感官描写,使画面更加立体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静态的草场、月夜等场景,“草铺横野六七里”展现的广阔宁静的草场,又通过“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笛声带来动态之感,动静结合,营造出富有情趣的氛围。白描:“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没有过多修饰,却将牧童吃饱饭后不脱蓑衣就卧在月色下的自由自在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
3. 分段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以视觉之笔绘就一幅原野盛景。举目远眺,广袤原野之上,青草如茵、绿意盈盈,似一条绵延无际的翠色绒毯铺展天际。一个“铺”字精妙绝伦,将青草蓬勃生长的旺盛生机与草原地势的平缓开阔、令人心神舒畅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这辽阔无边的草场,宛如一方天然舞台,为牧童的登场悄然铺陈出一片诗意空间。次句“笛弄晚风三四声”,转而从听觉维度勾勒乡村暮色。侧耳凝神,晚风轻拂间,悠扬笛声隐隐传来。一个“弄”字,赋予笛声灵动俏皮之态,将风中笛音的时隐时现、缥缈悠扬,以及牧童吹笛嬉戏的欢快情景,生动传递而出。那清越笛声,宛如天籁,映照出晚归牧童在经历一日辛勤劳作后,卸下疲惫、悠然自得的心境。未见牧童身影,先闻其清越笛音,给人留下无尽遐想空间,仿佛能看见那吹笛少年在风中浅笑。此处“六七里”与“三四声”并非确指,而是以虚笔勾勒,凸显原野的广袤无垠与乡村傍晚的静谧安宁。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陡转,将镜头聚焦于牧童本身。此时,暮色渐浓,牧童结束了一日的放牧,饱餐一顿后,时光已悄然滑入黄昏之后。这一句平实叙述,却暗含生活韵律,将牧童劳作一日后的满足与惬意,悄然融入这寻常生活场景之中。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则将笔触落在牧童休憩之态。只见牧童以地为席、以天为被,未解蓑衣,便悠然卧于清朗月色之下。那蓑衣之上,或许还沾着牧草的芬芳与泥土的温热;那卧倒的身姿,尽显无拘无束、自在逍遥。诗人未着一字描绘牧童卧倒后的具体情态,是闭目养神、舒展筋骨,还是静静凝望明月、沉醉于这月色温柔,皆留待读者自行想象。诗人仅以白描之笔,如实记录眼前所见,却在这简洁文字间,为读者留下一片广阔的想象天地,让牧童自由自在、无牵无挂的形象跃然纸上,鲜活而动人。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语言质朴清新,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的平和安宁,也体会到牧童心灵自由、毫无拘束的放松状态。它其实是诗人内心追求的写照,反映出诗人对远离尘世喧嚣、安享自在生活的向往。
# 吕岩的《牧童》写尽了牧童的轻松闲适,一派无牵无绊的天然随意。
不详陶文鹏《唐诗鉴赏》
下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答谢谘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