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游宝地":在高声歌唱中游览宝地,
"徙倚对珠林":徜徉在清幽静谧的树林之中。
# 珠林:指林木的美称。,徙倚:犹徘徊,逡巡。一作“屐倚”。
"雁塔风霜古":寺中雁塔历经风霜显得古朴庄重,
# 风霜:一作“丹青”。
"龙池岁月深":九龙潭因岁月久远而更显深幽。
"绀园澄夕霁":佛寺在雨后斜阳里显得分外明亮,
# 霁:雨后转晴。,绀园:佛寺的别称。
"碧殿下秋阴":碧殿如蒙上秋阴的暗淡色调。
"归路烟霞晚":日暮归途中只见烟霞满天,
"山蝉处处吟":山路上蝉鸣声到处可闻。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以记游为题材的诗歌。全诗描写了“雁塔”与“龙池”两个著名景点,展现其岁月幽深;描绘了雨后初霁的宝宇风光更为绮丽,最后表现诗人留恋之余,意犹未穷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久盼与赞美。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描绘了少林寺的诸多景物,如“雁塔”“龙池”“绀园”“碧殿”等,这些古老而庄重的建筑与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清幽、古朴的氛围,诗人借这些景象,表达出对少林寺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敬仰之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概括描写少林寺的景色。诗人踏着歌声到达佛门宝地,观赏了寺内清幽秀美的园林景色。“长歌”二字表现了诗人的欢快心情;“宝地”“珠林”出自佛经用语“黄金七宝为地,摩尼珠为林”。少林寺的风光不言自喻。颔联描述寺内两处景物。“风霜古”“岁月深”相互对应,雁塔之古由于岁月之深,龙池之深因为霜风之古。雁塔原是印度古代佛教僧人纪念舍身救饥的雁王,后成为佛寺的重要建筑。龙池指九龙潭,据说有九龙蟠聚其下得名。颈联写游寺的时间变化。“澄”“下”二字描绘出动景,“夕霁”“秋阴”即点明时间又指明季节,与下文的“晚霞”“蝉噪”相对应。尾联中,霞彩绚烂,铺满眼眸;蝉声悠扬,萦绕耳畔,声色交织,尽显快意洒脱。彼时,这清脆的蝉鸣仿佛是大自然为诗人奏响的送行曲,它与首联中诗人高歌畅游的身影相互呼应。主体情感与客观景致相得益彰,描绘出一幅从早到晚皆充满欢愉的生动场景,诗人畅游寺中的欢快心境,也跃然于字里行间。
4. 作品点评
沈佺期作为唐初的宫廷诗人,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是完成律诗定型的关键人物之一。据《新唐书·沈佺期传》记载,其诗有着“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的显著特点。若将他的这首诗与前代的山水诗进行对比,便能清晰地感受到它在多个维度上的卓越之处。从构思来看,此诗别出心裁,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匠心;写景方面,生动细腻,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音律上,严格遵循格律要求,和谐优美;形式上,规整严谨,符合律诗的规范;语言表达上,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综合各方面因素考量,这首诗无疑在构思、写景、音律、形式和语言等各个环节都达到了后来居上的极高境界,堪称唐初以及沈佺期五言律诗的代表佳作,足以在诗歌发展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唐律诗初盛,少变梁陈,而富丽之中稍加劲健,如此者是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吴云:有气势,有光彩,使结联超拔,则高不可及矣。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精严雄整,沉理玄趣俱到,初唐自少勍敌。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此四十字中,有惜墨如身血之意。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五、六字不但字法之妙,能使“风霜”一联精神又倍。
清何义门《瀛奎律髓汇评》
# 气味自厚,故华而不靡。无名氏:劲中带苍。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上一篇:唐·刘义度《感怀诗》
下一篇:唐·王昌龄《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