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án
jīng
zèng
bié

朝代:唐作者:卢照邻浏览量:2
fēng
yuè
qīng
jiāng
shān
shuǐ
bái
yún
zhāo
wàn
tóng
wéi
sān
qiū
diāo
fēn
duàn
àn
guī
bié
gāo
biāo
xiān
qiáo
dào
huán
wàng
jǐn
chéng
yáo

译文

清江的夜晚,风月无边,清晨的山峦,白云缭绕。你我同是万里漂泊的客子,三秋岁月里,情谊如草木般坚韧不凋。戏水的野鸭,将河岸分隔两旁,归去的坐骑,辞别那高耸的山标。一踏上通往仙桥的道路,回头远望,锦城已在遥远的后方。

逐句剖析

"风月清江夜":清江的夜晚,风月无边,

"山水白云朝":清晨的山峦,白云缭绕。

"万里同为客":你我同是万里漂泊的客子,

"三秋契不凋":三秋岁月里,情谊如草木般坚韧不凋。

"戏凫分断岸":戏水的野鸭,将河岸分隔两旁,

"归骑别高标":归去的坐骑,辞别那高耸的山标。

"一去仙桥道":一踏上通往仙桥的道路,

"还望锦城遥":回头远望,锦城已在遥远的后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还京赠别》是唐代诗人卢照邻创作的五言律诗。此诗通过首联以景物描写点明离别时间,营造出特定的氛围;颔联表达虽与友人远隔万里,但情谊始终坚定深厚;颈联借景抒情,将离别愁绪融入景色之中;尾联交代离别地点,其中仙桥、锦城位于今四川成都,抒发了作者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全诗通过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在离别时的复杂心绪,情感真挚,语言朴实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高宗咸亨二年(671年)六至七月间,卢照邻寓居成都,临近离蜀返京之际创作此诗。“还京”所指的目的地,正是当时的都城长安。诗中“万里同为客”一句,如实道出诗人与友人皆漂泊异乡、客居他方的处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赠别诗。诗歌借“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的昼夜景物、“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的离别场景,写出了客居他乡的羁旅共感与“三秋契不凋”的坚韧友情,以“还望锦城遥”的回望动作传递出对离别之地的不舍眷恋,整体于清丽意象中寄寓深沉别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风月清江夜,山水白云朝”以“风月”“山水”“清江”“白云”等自然景物勾勒离别时的昼夜图景,“夜”与“朝”暗含时间转换,语言简淡而意境开阔,属对偶手法的自然运用,为全诗奠定清逸基调。颔联“万里同为客,三秋契不凋”直抒客居共感,“万里”写漂泊之远,“三秋”点时间之长,以“契不凋”的比喻强调情谊坚韧,于叙事中见深情,属内容主题的核心表达。颈联“戏凫分断岸,归骑别高标”借“戏凫”“归骑”的动态暗写离别场景:戏水野鸭分隔两岸,归马辞别高山,以物象的“分”“别”映射内心的离愁,属借景抒情的含蓄笔法,对仗工整而意涵深婉。尾联“一去仙桥道,还望锦城遥”以“去”与“望”的动作形成空间张力,“仙桥道”指向归途的遥远缥缈,“锦城遥”回望别地的眷恋不舍,情景交融,于简笔勾勒中传递绵长别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约《岁日感怀》

下一篇:唐·崔道融《槿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