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徐夤浏览量:1
bìng
nán
fēi
jiǎn
é
yǒu
huā
fāng
chù
dìng
jīng
guò
tiān
fēng
xiāng
sòng
qīng
piāo
què
xiào
zhī
zhū
màn
zhī
luó
rǎn
rǎn
shuāng
shuāng
huà
lán
jiā
rén
tōu
yǎn
zài
sān
kàn
duǎn
fēi
cháng
jìn
shì
jiù
huā
jiān
nán
yīn
yuán
huāng
jìng
duō
wén
zhú
shuí
jiào
yīng
zhàng
liú
yīng
wèi
chàng

译文

不像难以飞起的茧中蛾,凡有花香的地方必会翩跹而至。借天风之力轻盈飞远,反笑蜘蛛徒劳织网。柔美的双蝶拂过雕花栏杆,引得佳人频频偷望。莫嫌翅膀短却能远飞,想在花丛中捕捉它却难如愿。栩栩如生却无法束缚它,野园荒径中何其自在。未闻乐声是谁教它起舞,应是借流莺的歌声伴舞。

逐句剖析

"不并难飞茧里蛾":不像难以飞起的茧中蛾,

"有花芳处定经过":凡有花香的地方必会翩跹而至。

"天风相送轻飘去":借天风之力轻盈飞远,

"却笑蜘蛛谩织罗":反笑蜘蛛徒劳织网。

"苒苒双双拂画栏":柔美的双蝶拂过雕花栏杆,

"佳人偷眼再三看":引得佳人频频偷望。

"莫欺翼短飞长近":莫嫌翅膀短却能远飞,

"试就花间扑已难":想在花丛中捕捉它却难如愿。

"栩栩无因系得他":栩栩如生却无法束缚它,

"野园荒径一何多":野园荒径中何其自在。

"不闻丝竹谁教舞":未闻乐声是谁教它起舞,

"应仗流莺为唱歌":应是借流莺的歌声伴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蝴蝶三首》是唐代诗人徐夤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第一首将蝴蝶与茧中飞蛾对比,突出蝴蝶的轻盈灵动,又以蜘蛛织网自缚自己反衬蝴蝶随风飞舞的自在;第二首描写双蝶掠过画栏的翩跹姿态,引得佳人驻足凝望;第三首则刻画蝴蝶在野园荒径独自起舞的情景,流露出自然野趣。诗人借蝴蝶寄情怀,表达了对自由高洁的向往,也隐含着对世俗权贵的不屑。这组诗构思新颖,在唐代咏物诗中独具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文学家

徐夤(?~920?),唐末五代文学家。字昭梦,一作徐寅,莆田(今属福建)人。乾宁进士,曾官秘书省正字。博学多才,工诗擅赋,著作颇丰。其诗长于咏物,如《斩蛇剑赋》《御水沟赋》,脍炙人口,远播异域。主要作品有《探龙》《钓矶》二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徐夤为唐末至五代诗人,乾宁年间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正字。其诗作多托物言志,他因不满闽王王审知的简慢待遇,选择归隐福建延寿溪,以诗明志。《蝴蝶三首》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通过描绘蝴蝶的轻盈自由与高洁品性,寄托了诗人的精神追求。借蝴蝶的形象,表达了自己不慕权贵、坚守清高品格的人生态度,展现了乱世中文人的风骨与超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物言志诗。此诗以蝶为镜,描绘了自然之趣,更照见诗人孤傲不屈的灵魂。诗中借“茧里蛾”反衬蝴蝶自由不羁,写其恋花显对美好向往,与蜜蜂酿蜜的勤劳不同。以蜘蛛徒劳织网对比,突出蝴蝶灵动机敏;佳人偷看烘托其迷人;赞其虽小却敏捷坚韧。用《庄子》“栩栩”典故强调不可拘束,又以流莺相伴拓展想象,意境悠远。

2. 写作手法

拟人:蝴蝶被赋予“笑”的情感,嘲讽蜘蛛徒劳织网,暗示其自由超脱的姿态。衬托:以雕栏画栋的华美环境,衬托蝴蝶双飞的优雅姿态,凸显其翩跹之美。荒芜的野园反衬蝴蝶的鲜活生命力,突出其在逆境中的灵动对比:破茧之蛾的困顿与蝴蝶“天风相送轻飘去”的自由形成强烈反差,强调后者对命运的超越。象征:流莺歌声象征​​自然天籁​​,与“不闻丝竹”的人为音乐对照,暗指​​真趣源于天然​​。

3. 分段赏析

“不并难飞茧里蛾,”以“茧里蛾”反衬蝴蝶的自由,突出其傲然不羁飞蛾的特性,飞蛾的作茧自缚给人拘谨笨拙的感觉,相比之下蝴蝶是自由逍遥。“有花芳处定经过。”写蝴蝶恋花的本性,暗喻对美好的天然向往,另外,蜜蜂和蝴蝶都以花为伴。蜜蜂采花是为了酿蜜,因此人们认为它勤劳;蝴蝶采花却不酿蜜,所以显得天赋轻狂。“天风相送轻飘去,却笑蜘蛛谩织罗。”拟人化描写,展现蝴蝶的灵动,对比蜘蛛徒劳织网,凸显蝴蝶的机敏与超脱“​​苒苒双双拂画栏,佳人偷眼再三看。”以佳人侧目烘托蝴蝶的迷人。“​​莫欺翼短飞长近,试就花间扑已难。”赞蝴蝶虽小却坚韧,写其敏捷,呼应前文的自由不羁。“​​栩栩无因系得他,​​野园荒径一何多”用“栩栩”典出《庄子》,强调其不可拘束。“不闻丝竹谁教舞​,​​应仗流莺为唱歌”不闻丝竹却似有流莺为其歌唱的意境 ,拓展了诗歌想象空间。

4. 作品点评

《蝴蝶三首》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描写飞蛾来衬托主角,这样既突出了蝴蝶的性格特点,又避免了过多的正面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只机智可爱的独特蝴蝶,并赋予它深意,这是诗歌成功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庄《桐庐县作》

下一篇:唐·曹松《古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