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送临高台":在高台上送别友人,
# 临:登上。
"川原杳何极":一眼望去,川原无限广阔看不到尽头。
# 极:尽头。,杳:幽远的样子,远得看不见踪影。
"日暮飞鸟还":夕阳西下鸟儿纷纷归巢,
"行人去不息":你却步履匆匆愈行愈远。
# 息:停止。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诗。描绘了诗人在高台上送别友人,眼前川原杳渺,日暮时分飞鸟归巢,而友人却渐行渐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高台、川原、飞鸟等自然景象,将离别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这种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避免了直白的抒情,让读者在自然景物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对比:诗中“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飞鸟在日暮时归巢,象征着自然的规律和归家的温馨;而行人却远去不息,象征着离别的无奈和孤独。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3. 分段赏析
《临高台送黎拾遗》这首诗开篇“相送临高台”,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是在高台附近,送别的对象是诗人的好友黎昕,“拾遗”为官名。“高台”二字不仅开启全诗,还为后续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全知视角,仿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俯瞰全景的窗。接着“川原杳何极”,诗人站在高台上极目远眺,展现出一幅田野辽阔、河水悠悠流向天际的画面,这宏大旷远的景象,一下子将读者的视野拉得极为开阔。诗的后两句“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当友人离去后,诗人久久不愿离开,再次登上高台,一直目送友人。天色渐晚,外出的鸟儿都已归巢,可诗人依旧伫立,友人的身影在空旷的原野中渐行渐远,直至消失不见。这里运用了对比手法,鸟儿归巢与友人离去形成鲜明反差,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凄清。在这短短二十字里,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人巧妙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无奈之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色中,让读者深切体会到这份真挚且深沉的送别情谊。
4. 作品点评
《临高台送黎拾遗》此诗不直接刻画送别友人时的具体场景,而是另辟蹊径,聚焦于送别之后诗人登高远眺所看到的景色。这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使得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 “飞鸟还”,有一段想望在内。
明李攀龙《唐诗直解》
# 模写居人之思,不露情态,是五绝最嘉处。
明唐汝询《唐诗解》
# 只写其所见之景,而送客之怀、居人之思,俱在不言之表,高甚。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 此纯写临高台之意,勿呆看一字,方有得。“日暮飞鸟还”,送别不必在日暮,而云日暮,夫望去者远,则送者立之久。古人立意必造过几十层,有绝无文理者,此是跌顿法,不可不知也。既有“日暮”二字,即缀“飞鸟还”三字,作诗最要见景生情,将计就计,十分活脱。一句中不妨两边耀去,此等是也。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顾云:景中寓情不尽。古淡,极沉着。
清黄香石《唐贤三昧集笺注》
# 所谓语短意长而声不促也,可以为法。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二十字中不明言别情,而鸟还人去,自然缱绻。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司空图《洛中三首》
下一篇:唐·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