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积雪万年冰":这水晶枕像千年不化的积雪、万年凝结的寒冰,
"掌上初擎力不胜":刚捧在掌上就觉得分量沉重,几乎托举不住。
"南国旧知何处得":在南方的旧友那里不知从何处得来,
"北方寒气此中凝":北方的凛冽寒气却凝结在这枕中。
"黄昏转烛萤飞沼":黄昏时分,烛火在风中摇曳,流萤在池沼上飞舞,
"白日褰帘水在簪":白日里卷起帘子,枕上光影如同水映发簪般晶莹。
"蕲簟蜀琴相对好":与蕲春竹席、蜀地古琴相伴格外相宜,
"裁诗乞与涤烦襟":写下诗句祈求它能涤荡我烦闷的心怀。
晚唐诗人
崔珏(?~?),唐代诗人。字梦之,清河(今属河北)人,寄寓荆州(今湖北江陵)。大中间登进士第,咸通间由荆南幕府拜秘书省校书郎,官至侍御史。崔珏诗深受齐梁体、杜甫及李商隐作品影响,修辞丰富,巧用对仗、比喻、夸张、想象、互文、用典等手法,语言精妙绝伦。诗风与李商隐相类,多秾丽言情之作。以《和友人鸳鸯之什》著名,因此获称“崔鸳鸯”。《哭李商隐》《有赠》等均为佳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千年积雪”“万年冰”“北方寒气”等意象及与“蕲簟”“蜀琴”并置的场景,写出了水晶枕的晶莹形制、凝寒特质与消暑功用,流露对其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千年积雪万年冰”“北方寒气此中凝”“蕲簟蜀琴相对好”,将冰雪意象、地域寒气与文人雅物组合,既凸显水晶枕的清凉特质,又融入文化语境,构建出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意象体系。多感官描写:“千年积雪万年冰”以视觉写晶莹形态,“北方寒气此中凝”以触觉写清凉质感,视觉与触觉交织,细腻刻画水晶枕的物理属性与感官体验。用典:“黄昏转烛萤飞沼”中“转烛”化用古代“世事如转烛”的典故,原意是指烛火在风中摇曳易灭,常喻人生或世事无常。诗中以“转烛”的短暂易逝,与水晶枕“千年积雪万年冰”的恒久清冽形成对比,借典故的象征意义反衬器物特质,深化“恒久清凉”的意境。反衬:以动衬静,“黄昏转烛萤飞沼”中“转烛”写风中烛火摇曳不定、动态易逝,“萤飞沼”绘流萤飞舞的灵动之景;而“千年积雪万年冰”则状水晶枕如冰雪般静态恒久。以烛火、流萤的动态短暂,反衬水晶枕的静态恒久,用鲜活的动态景象凸显器物的沉稳清冽,强化其特质的鲜明感。对比:“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以“南国”的温暖地域与“北方”的寒冷地域对比,“旧知”的模糊难寻与“寒气”的真切凝结对比,突出水晶枕寒气内敛的特点。对仗:颔联“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中“南国”对“北方”、“旧知”对“寒气”,颈联“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褰帘水在簪”中“黄昏”对“白日”、“转烛”对“褰帘”,句式工整,增强诗歌韵律与画面平衡感。铺陈:尾联“蕲簟蜀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铺陈“蕲簟”“蜀琴”等文人常用之物,具体说明水晶枕与雅物搭配的实用场景,展现其消暑涤烦的功能与文化意义。
3. 分段赏析
首联“千年积雪万年冰,掌上初擎力不胜”,以“千年积雪”“万年冰”的比喻极写水晶枕的晶莹剔透,又用“掌上初擎力不胜”的细节,既显其质地坚实,又暗含初见时的珍视之感。颔联“南国旧知何处得,北方寒气此中凝”,以“南国”与“北方”的地域对照,将水晶枕的来源与“寒气凝结”的特质相联系,在工整对仗中凸显其清凉属性的独特。颈联“黄昏转烛萤飞沼,白日褰帘水在簪”,切换昼夜场景:黄昏时烛火摇曳、流萤飞沼,白日里卷帘见光影如“水在簪”,既以动态景象衬托水晶枕的静态清冽,又通过光影变化增添画面灵动感。尾联“蕲簟蜀琴相对好,裁诗乞与涤烦襟”,将水晶枕与蕲簟、蜀琴等文人雅物并置,既写出其纳凉实用功能,又以“涤烦襟”点出它能涤荡烦忧的精神意义,托物寄情,余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