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鬣红衣舞夕晖":翠绿飞羽,鲜红羽毛,夕阳之下舞动美姿,
# 衣:一作毛,鬣:鸟首毛。
"水禽情似此禽稀":鸳鸯之情,也应有似此鸟之情。
"暂分烟岛犹回首":暂时离别满烟沙岛,依旧回首恋恋不舍,
"只渡寒塘亦共飞":空渡寒塘,仍然并排飞行。
# 共:一作并。
"映雾乍迷珠殿瓦":迷雾映来,蒙住宝宫殿上片瓦,
# 珠:一作金。,乍:一作尽。
"逐梭齐上玉人机":紧追绣梭,一同竖立玉人锦机。
# 齐上:一作还似。
"采莲无限兰桡女":采莲姑娘荡着木船归来,
"笑指中流羡尔归":江水中流只是听见笑声。
# 羡:一作候。
"寂寂春塘烟晚时":寂静的春塘暮色渐浓,
# 晚:一作晓。
"两心和影共依依":两颗心与身影依偎难离。
"溪头日暖眠沙稳":溪畔暖阳下共卧沙洲安稳,
"渡口风寒浴浪稀":渡口寒风中却避浪少戏。
"翡翠莫夸饶彩饰":莫夸翡翠羽毛色彩绚丽,
"鸊鹈须羡好毛衣":鸊鹈更该羡慕这温暖羽衣。
"兰深芷密无人见":幽兰深处芷草茂密无人知晓,
"相逐相呼何处归":它们相互追逐、相互呼唤,不知要到哪里去栖息。
"舞鹤翔鸾俱别离":仙鹤与鸾鸟终将分离,
"可怜生死两相随":可怜鸳鸯生死相随永不离。
"红丝毳落眠汀处":红丝般的羽毛散落沙汀,
"白雪花成蹙浪时":白雪般的绒羽惊起浪花纷飞。
"琴上只闻交颈语":琴弦上只余交颈的私语,
"窗前空展共飞诗":窗前徒留共舞的诗句。
# 诗:一作时。
"何如相见长相对":何如朝夕相见长相守,
"肯羡人间多所思":何必羡慕人间纷扰的相思。
晚唐诗人
崔珏(?~?),唐代诗人。字梦之,清河(今属河北)人,寄寓荆州(今湖北江陵)。大中间登进士第,咸通间由荆南幕府拜秘书省校书郎,官至侍御史。崔珏诗深受齐梁体、杜甫及李商隐作品影响,修辞丰富,巧用对仗、比喻、夸张、想象、互文、用典等手法,语言精妙绝伦。诗风与李商隐相类,多秾丽言情之作。以《和友人鸳鸯之什》著名,因此获称“崔鸳鸯”。《哭李商隐》《有赠》等均为佳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组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情诗。全诗以鸳鸯为核心意象,通过描绘其形貌、习性与情感,赞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同时借物喻人,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对人间情谊的珍视。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首联:以“翠鬣红毛”工笔勾勒鸳鸯的绚丽羽色,夕晖的璀璨背景更凸显其华美,赋予静态画面动态的生命力。第二句直指鸳鸯“情”的特质,以“水禽情稀”对比,强调其忠贞罕有,奠定全诗咏情基调。颔联:捕捉鸳鸯短暂分离时的“回首”与共渡寒塘的“并飞”,通过“暂”“犹”“只”“亦”等虚词,细腻刻画其眷恋不舍的深情,被誉为“字字入情”的千古名句。对仗工整而意境流动,虚实相生,展现鸳鸯“情”的细腻与坚韧。颈联:由实景转向文化意象。“珠殿瓦”象征人间华美,“玉人机”暗喻织女相思,以鸳鸯的“迷”与“逐”,将自然习性升华为人类对忠贞的向往。鸳鸯瓦与鸳鸯锦的传说,强化了“情”的永恒性。尾联:以采莲女的“羡”作结,将鸳鸯之“情”与人间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交融,余韵悠长,呼应卢照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典故。第二首首联:以“寂寂”“烟晚”渲染幽寂之境,“两心和影”点明鸳鸯形影不离的特质,暗喻情感的纯粹。颔联:通过“日暖”与“风寒”、“眠沙稳”与“浴浪稀”的对照,展现鸳鸯无论顺逆皆相守的坚韧,深化“情”的主题。颈联::以翡翠、鸊鹈的华美反衬鸳鸯,强调其情谊远胜外在装饰,突出“情”高于形色的价值观。尾联:以幽深兰芷中的“无人见”,暗示情感的私密与纯粹;“相逐相呼”则以动态呼应首联,形成情感闭环。第三首首联:以鹤、鸾的别离反衬鸳鸯生死相随的忠贞,“可怜”二字注入深切同情,情感浓度陡增。颔联:“红丝”与“白雪”形成视觉冲击,“眠汀”“蹙浪”暗喻离别与重逢,以自然现象隐喻情感起伏。颈联:借“琴语”“诗飞”将自然之“情”升华为艺术表达,赋予鸳鸯超越生物性的文化意蕴。尾联:以反问收束,强调“长相对”的纯粹情谊胜过人间复杂所求,呼应首联“生死相随”,形成情感与哲思的双重高潮。
# 此感物兴怀,有不胜其致羡者。此其情又当何似耶?
《唐诗鼓吹注解大全》
# 可称“崔鸳鸯”。
《五朝诗善鸣集》
# 二句本首句来,下又本二句来,全诗有相生之法。前四句用赋体,后四句用比体、兴体。大概咏物诗用兴最好,用比亦最好,若纯用赋体,犹之画工金碧屏幛,有何妙处?此篇与郑都官咏《鹧鸪》同一体格,并传不朽,其深得比兴之遗也。时崔公以《鸳鸯》诗得名,号“崔鸳鸯”。
《唐诗鼓吹笺注》
# 崔珏《鸳鸯》、郑谷《鹧鸪》,死说二物,全无自己。
明末清初吴乔撰《围炉诗话》
# 清溪曰:此诗家所谓一字脉者也,总从“情”字握定,后六句尽情描出,无非此意。
《唐风怀》
# 又崔珏《鸳鸯》诗凡数章,其佳句如“暂分烟岛犹问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溪头日暖眠沙稳,渡口风寒浴浪稀”、“红丝毳落眠汀处,白雪花成蹙浪时”,亦微有致,但神似亦不及雍(按指雍陶《白鹭》诗)也。至“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语虽可观,然循之瓦与锦,终属牵曳。
清贺裳撰《载酒园诗话》
# 大凡诗句要有巧心,盖诗不嫌巧,只要巧得入妙。如唐人咏鹧鸪云“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频唱翠眉低”,咏鸳鸯诗云“乍过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共飞”……此等语难具述,大都由巧入妙。
《雪涛小书》
# “翠鬣红衣”先把鸳鸯画出,添“舞夕晖”三字,便是活鸳鸯,不是死鸳鸯。次句特点一“情”字,为通篇血脉。三四乃极写之,曰“暂”,曰“犹”,曰“只”,曰“亦”,皆其情之发乎自然,而流为必不容己者如此。五六用衬贴法,衬起七八。
《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三四写情,五六映衬,此次第法,不犯复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作风匀净秀雅,自是名作。
《唐贤小三昧集续集》
# 陈鹤崖云:咏物之体,在抑扬宛转,有不即不离之妙,此与郑之《鹧鸪》,皆名不虚得也。
《唐七律隽》
# 写两禽情爱之深,可谓善于体物矣。三四句已言鸳鸯之情,五六乃变换句法,言殿上覆鸳鸯之瓦,闺中织鸳鸯之锦,故用其故实,而以映雾迷离,逐梭来往以衬贴之,中二联遂虚实兼到。收句更翻新意,言采莲女伴,见同命文禽依依相并,能不感幽情而生叹羡耶!全首中六句皆咏本题,而结处别开意境,律诗中恒有之法也。
《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温庭筠《湘宫人歌》
下一篇:唐·罗隐《秦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