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òng
tíng
qiū
yuè
xíng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dòng
tíng
qiū
yuè
shēng
xīn
céng
wàn
qǐng
róng
jīn
lún
zhuǎn
guāng
dìng
yóu
méng
méng
hán
jìng
shì
shí
bái
sān
qiū
zhōng
píng
yuè
shàng
tiān
kōng
yuè
yáng
lóu
tóu
jiǎo
jué
dàng
yàng
guò
jūn
shān
dōng
shān
chéng
cāng
cāng
shuǐ
yuè
wēi
rào
chéng
bái
dàng
jiǎng
tóng
zhú
zhī
lián
qiáng
chuī
qiāng
shì
gāo
jiǔ
yīn
quán
jīn
kāi
xīng
chán
yún
guī
yáo
wàng
xīng
dǒu
dāng
zhōng
tiān
tiān
xiāng
shǔ
xiá
chū
liǎn
yǐng
hán
guāng
ràng
zhāo
chū
xuān
xuān
rén
xián
lái
qīng
jǐng
fēi
rén
jiān

译文

洞庭湖的秋月从湖心升起,层层波浪万顷之广,在月光下如同熔化的黄金般闪耀。那孤圆的月亮缓缓转动,光芒闪烁不定,浮动的雾气迷迷蒙蒙,隔开了这寒冷如镜的月亮。此时正值白露时节,处于深秋之中,湖面平静,月亮升起,天地间一片空阔。岳阳楼畔,傍晚时分那画角的声音渐渐停歇,随着水波荡漾,已经越过了君山的东面。山城一片苍茫,夜晚寂静无声,水中月影蜿蜒曲折,环绕着山城,使山城一片洁白。划船的巴地孩童唱着《竹枝词》,相连的桅杆下,商人吹奏着羌笛。月亮高悬,夜深后阴气盛极,秋气肃杀,星辰按轨道运行。浮云如野马般向四方散去,远远望去,星斗高悬在天空正中。天鸡相互啼叫,曙光初现,月亮收敛身影和光芒,让位给初升的太阳。太阳出来后,人声喧闹,人们不得清闲,夜晚那清幽的景色仿佛不属于人间。

逐句剖析

"洞庭秋月生湖心":洞庭湖的秋月从湖心升起,

"层波万顷如熔金":层层波浪万顷之广,在月光下如同熔化的黄金般闪耀。

# 熔金:一作镕黄金。,如:一作豁。

"孤轮徐转光不定":那孤圆的月亮缓缓转动,光芒闪烁不定,

"游气濛濛隔寒镜":浮动的雾气迷迷蒙蒙,隔开了这寒冷如镜的月亮。

"是时白露三秋中":此时正值白露时节,处于深秋之中,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

"湖平月上天地空":湖面平静,月亮升起,天地间一片空阔。

"岳阳楼头暮角绝":岳阳楼畔,傍晚时分那画角的声音渐渐停歇,

# 暮角:暮色之中的号角声。,楼:一作城。

"荡漾已过君山东":随着水波荡漾,已经越过了君山的东面。

"山城苍苍夜寂寂":山城一片苍茫,夜晚寂静无声,

# 苍苍:苍茫。,山:一作孤。

"水月逶迤绕城白":水中月影蜿蜒曲折,环绕着山城,使山城一片洁白。

# 逶迤:流水曲折的样子。

"荡桨巴童歌竹枝":划船的巴地孩童唱着《竹枝词》,

# 竹枝:乐曲名。,巴童:巴,巴东。此处指洞庭湖畔的孩童。

"连樯估客吹羌笛":相连的桅杆下,商人吹奏着羌笛。

# 估客:商人。

"势高夜久阴力全":月亮高悬,夜深后阴气盛极,

"金气肃肃开星躔":秋气肃杀,星辰按轨道运行。

# 星躔:星辰运行的度次。星:一作清。,金气:秋气。金:一作爽。

"浮云野马归四裔":浮云如野马般向四方散去,

# 四裔:边远地区的代称。,野马:尘埃。

"遥望星斗当中天":远远望去,星斗高悬在天空正中。

"天鸡相呼曙霞出":天鸡相互啼叫,曙光初现,

"敛影含光让朝日":月亮收敛身影和光芒,让位给初升的太阳。

"日出喧喧人不闲":太阳出来后,人声喧闹,人们不得清闲,

"夜来清景非人间":夜晚那清幽的景色仿佛不属于人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洞庭秋月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先写秋月初生,“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镕金”,月色广铺水面,层波荡漾,如万顷熔金,极其壮阔,接着描写了圆月徐转、游气濛濛,营造出清冷的氛围,诗人点明节气为白露,“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强调秋夜的寒凉,随后又写了城头暮角、山城夜寂、水月绕城等景象,还提到了巴童荡桨唱歌、估客吹笛,以动衬静,饶有余味,此外,诗人放飞思绪,将月夜与宇宙运转联系在一起,意境极大地扩展开来,最后写月隐夜消,日出破晓,“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通过对比,突出了洞庭湖秋夜的清幽美丽宛如仙境。整首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洞庭湖在秋夜的静谧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秋月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宁静美好境界的向往。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俊爽开阔,雄豪之气充斥其间,体现了刘禹锡独特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长庆四年(824年)秋季,当时刘禹锡正从夔州前往和州赴任。从刘禹锡所著《历阳书事七十韵》的诗序中可知:“长庆四年八月,我从夔州转赴历阳,一路沿岷江而下,饱览洞庭风光,途经夏口,又渡过浔阳继续东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洞庭秋月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是对洞庭湖秋夜景色的描绘。作为“前人之述”,诗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洞庭秋月之美,聚焦于洞庭湖与秋月相互映衬所呈现出的超凡景致,最终落脚点在于“夜来清景非人间”,以此表达对这般宛如世外桃源般美景的由衷赞美。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将洞庭湖的万顷碧波比作熔化的金子,“层波万顷如熔金”形象地表现出了湖水在月光照耀下波光闪耀、璀璨夺目的样子,使读者对湖水的光泽和质感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把月亮比作镜子,“游气蒙蒙隔寒镜”,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在雾气笼罩下的朦胧之美,如同被雾气隔开的镜子,给人一种清冷、神秘的感觉。夸张:“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以“苍苍”形容山城,“逶迤”形容水月绕城,将山城的寂静和水月的广阔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突出了洞庭湖周边环境的空旷、幽寂以及月光的明亮,营造出一种宏大而静谧的氛围。借景抒情:全诗通过对洞庭秋月景色的细腻描绘,如“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借巴童荡桨唱歌、估客吹笛等景象,以及整体的湖光月色之景,抒发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赞美之情,在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这一自然景观的喜爱与陶醉。直抒胸臆:“夜来清景非人间”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秋夜美景的惊叹与赞美,毫不掩饰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强调了这种美景超凡脱俗,并非人间寻常可见,直接点明了诗人对这一景色的独特感受和高度评价。

3. 分段赏析

首二句,诗人绘出秋月初升之景。“层波万顷如熔金”,月光倾洒,平铺于浩渺湖面,层层波浪翻涌,恰似万顷熔金,其景雄浑壮阔,瞬间将读者带入那片璀璨的洞庭秋夜。三四句,镜头聚焦于明月。那圆月仿若悠悠自转,散发的光辉闪烁摇曳,飘忽不定。月本称“太阴”,又逢秋时,洞庭湖上,丝丝寒气袅袅升腾,与高悬孤月相互映衬,一个清冷似琉璃的世界,就这样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五六句,再度勾勒出空阔的天地。诗人点明时令为白露,“白露”之寒、“三秋”之凉,通过字面的叠加,将真实的体感传递给读者,让人仿若身临其境,遍体生寒。湖面一平如镜,天地空旷无垠,仿若仙境般的洞庭秋夜,仿若近在咫尺。第七至十句,笔触转向空阔天地间的具体物象。城头画角声渐息,那悠长且带着凄清意味的角声,似顺着水波悠悠飘荡,流向湖中心的君山。月色笼罩下的山城,愈发显得苍茫,尤其是在这万籁俱寂的长夜之中。湖水倒映着月华,环绕山城流动,宛如给山城披上了一条洁白的绸带。十一、十二句,描绘月夜中的人物。在这迷人夜色里,未眠之人不止诗人。天真烂漫的巴童,心怀思乡之情的贾客,都在这月下有所行动。此处以静衬动,漫长的夜晚,巴童吟唱的《竹枝词》悠悠飘荡,贾客吹奏的羌笛如泣如诉,在这空旷的天地间回响,愈发凸显出夜的静谧,余味无穷。十三至十六句,诗人思绪飞扬,将这寂静悠远的月夜,与浩渺宇宙的运转相连,诗的意境瞬间得以极大拓展。漫漫秋夜,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深沉,寒意也愈发浓重,肃杀的秋气伴着星辰的流转而运行。浮云与尘埃四下消散,天地澄澈,星月高悬。诗人的想象冲破现实束缚,在无垠的宇宙中肆意驰骋,引领读者的思绪迈向那高远深邃的苍穹。

4. 作品点评

诗人于诗中缅怀已然消逝的那轮洞庭秋月,字里行间满溢遗世独立的超脱之感。刘禹锡素有“诗豪”之美誉,其诗作向来以俊朗明快、境界开阔著称,雄浑豪迈之气贯穿始终。仅从这首《洞庭秋月行》,便能深刻领略到他独特的诗风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涤《望韩公堆》

下一篇:唐·刘复《长歌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