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颗山头逢杜甫":至今记得,在饭颗山上与你相遇,
# 饭颗山:山名。相传在长安一带。“饭颗山头”一作“长乐坡前”。长乐坡也在长安附近。
"顶戴笠子日卓午":刚好是正午太阳当顶,你头上戴着竹笠。
# 日卓午:指正午太阳当顶。,笠子:用竹箬或棕皮等编成的笠帽,用来御雨遮阳。
"借问别来太瘦生":询问你,你我分别后为何如此消瘦?
# 太瘦生:消瘦、瘦弱。生为语助词,唐时习语。,借问:请问的意思。
"总为从前作诗苦":怕是这一段岁月里作诗太费辛苦。
# 作诗苦:杜甫曾自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这里所指的正是杜甫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总为:怕是为了。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戏赠杜甫》是一首以文人交游为表、以诗学对话为里的七言绝句。以独居匠心的问答体结构,在戏谑诙谐中完成度诗坛知己的艺术画像,展现了两位大诗人之间的情深意浓和真挚友谊。
2. 写作手法
对比:“顶戴笠子日卓午”(正午戴笠帽)的细节,描绘杜甫不拘小节、专注作诗的文人形象,与李白洒脱不羁的“谪仙人”气质形成反差。双关:“作诗苦”一语双关,既指杜甫作诗的艰辛,也暗指其诗风沉郁顿挫的特点。设问:后两句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将“消瘦”归因于“作诗苦”,既点明主题,又暗含对杜甫严谨诗风的认可。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运用铺叙的手法来描绘出一幅李白在饭颗山上遇见头戴着竹笠的杜甫的重逢情景。以夸张的谐趣拉开画面。烈日当空的正午时分,李白偶遇头戴笠帽的杜甫,场景极具生活感。后两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而李白作诗比较洒脱,信口拈来即是诗,而杜甫作诗向来是苦费心思的,苦用心的结果在李白的眼里便成了身体消瘦的原因,这样不仅作诗苦的“苦”字有了着落,连太瘦生的“瘦”字也有了来历。以李白发问、杜甫自答的虚拟对话结构全诗,新颖别致,打破传统抒情模式,凸显文人间的亲切调侃,给人以亲切之感。即使解作都是李白的话,也未尝不显痛切关怀之情。要知道,李白也是专心致意于诗创作的,也一样“为作诗苦”。全诗看似随意的调侃中,蕴含着对创作艰辛的共情、对艺术追求的致敬,以及超越时代的文人风骨。
4. 作品点评
《戏赠杜甫》是李白赠杜甫的诗。是一首极具特色的戏谑赠诗,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勾勒出杜甫的诗人形象,既展现了李白洒脱不羁的个性,又暗含对杜甫诗歌精神的审核理解。对诗歌艺术的狂热喜好和高深造诣,促使李白和杜甫成为志同道合的知交,而共同的远大抱负、正义立场以及在政治上的失意境遇,更使他们情同骨肉,终身不逾。这高尚的友情,和他们美妙的诗歌一样,垂诸千古。
# 李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已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摩也,况使东于声调俳优哉,故戏杜曰“饭颗山头逢杜甫”云云,盖讥其拘东也。
唐孟棨《本事诗》
# 李白《戏杜甫》云:“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太瘦生”,唐人语也。至今犹以“生”为语助,如“作磨生”“何似生”之类是也。
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 太白与子美诗略不见一句。或谓《尧祠亭别杜补阙》者是已。乃殊不然,杜但为右拾遗,不曾任补阙,兼自谏省出为华州司功迤丽避难入蜀,未尝复至东州,所谓“饭颗山头”之嘲,亦好事者所撰耳。
宋洪迈《容斋随笔》
上一篇:唐·孙元晏《吴·青盖》
下一篇:唐·温庭筠《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