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将此镜":蜀王拿着这面镜子,
"送死置空山":为送死之人将它放置在空旷的山中。
"冥寞怜香骨":在幽冥之中怜惜那香美的尸骨,
"提携近玉颜":拿着镜子靠近那如玉的容颜。
"众妃无复叹":众多妃嫔不再发出悲叹,
"千骑亦虚还":众多骑马护送的人也空自返回。
"独有伤心石":唯独那伤心的石镜,
"埋轮月宇间":如同车轮般长久埋在天地之间。
# 轮:指圆镜。后汉张纲埋轮都亭,此借用其字。江总诗:“月字照方疏。”宋之问诗:“宾至星槎落,仙来月宇空。”两诗,讥古人之好色也。一则死后犹怜,一则病中尚爱。当时眷恋若此,岂知美人黄土,镜前无色,台畔无声,则痴情皆属幻相矣。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整首诗围绕蜀王送石镜送死这一历史典故展开,借这一特定的历史事件,引发读者对历史故事的联想,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奠定基础。拟人:“独有伤心石”一句,赋予石镜“伤心”的情感,将石镜拟人化。仿佛石镜也为这段历史的兴衰、人事的无常而感到伤心,使石镜成为历史沧桑的见证者,更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首联:“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诗人开篇点明蜀王把石镜用于送死,并将其放置在空山之中,简洁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角蜀王和核心物品石镜以及石镜的归宿,为全诗奠定了怀古的基调,引出后续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深入描述。颔联:“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此联进一步描述蜀王对逝者的情感,在幽冥之中怜惜逝者的香骨,拿着石镜靠近逝者的容颜。这两句诗细腻地刻画了蜀王的行为,展现出他对逝者的深情,使读者能感受到这一历史场景中的情感温度,也为后文历史变迁的感慨埋下伏笔。颈联:“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通过描写众多妃嫔不再悲叹,众多骑马护送的随从也空自返回,从侧面反映出蜀王送石镜这一行为在当时的影响力,暗示了这一事件的终结。曾经的喧嚣与热闹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消逝,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无常。尾联:“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诗人将目光聚焦在石镜上,赋予它“伤心”的情感,说只有这石镜长久地如同车轮般埋在天地之间。石镜成为历史兴衰的见证者,它的“伤心”实则是诗人的伤心,借石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限感慨,使诗歌的情感达到高潮,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深思。
上一篇:唐·李白《赠张公洲革处士》
下一篇:唐·李白《夜别张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