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漭漭江势阔":江势开阔,浩漫东流,
# 漭漭:水广大貌。
"雨开浔阳秋":微雨增添了浔阳的晚秋。
"驿门是高岸":高岸处是驿站之门,
# 驿门:驿站之门。
"望尽黄芦洲":黄色的芦苇洲渚望不到头。
"水与五溪合":江水与五溪水相汇,
# 五溪:即雄溪、蒲溪、西溪、沅溪、辰溪。五溪之水注入沅江,沅江于五陵注入洞庭湖,湖水复与长江相通。
"心期万里游":客心神游在万里之遥。
"明时无弃才":政治清明之时,谅无遗弃的贤才,
# 明时:谓政治清明的时代。
"谪去随孤舟":我却谪居而远逐孤舟。
"鸷鸟立寒木":鸷鸟能独立寒木,
# 寒木:耐寒不凋之树木。,鸷鸟:凶猛之鸟。
"丈夫佩吴钩":男儿当身带宝刀。
# 吴钩:宝刀。
"何当报君恩":我怎能报答君恩呢,
"却系单于头":只有为国从戎,去斩下单于的头颅。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写的一首有名的边塞诗。诗的开篇描绘了九江口江水茫茫、气势壮阔的景象,接着写在驿门高岸处望见黄芦洲。随后诗人表达了自己本有心游历万里,且相信明时无弃才,却无奈遭贬谪,只能随孤舟而去。后半部分以鸷鸟立于寒木、丈夫佩吴钩自比,抒发了虽遭贬谪但仍渴望能报君恩、立功边疆的壮志豪情。全诗通过对九江口景色的描写和自身遭遇的叙述,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结尾“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直接表达了自己渴望报答君主的恩情,甚至想要擒获单于的壮志豪情,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内心的志向,展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九江口壮阔苍凉的秋江景象,既展现了自然环境的雄浑,又暗含了诗人被贬谪的孤寂与壮志未酬的豪情。“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两句,将江水奔流与诗人“心期万里”的抱负相呼应,诗人以景物寄托情感,进一步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九江口作》首两句“漭漭江势阔,雨开浔阳秋”描绘了九江口江水广阔无边,秋雨过后,浔阳迎来了秋天。“漭漭”生动地写出了江水的浩瀚,“雨开浔阳秋”点明了季节和天气,营造出一种开阔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次两句“驿门是高岸,望尽黄芦洲”写诗人站在驿门的高岸处,极目远望,看到了一片长满黄芦的沙洲。通过对地点和所见景物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九江口的环境,也暗示了诗人的孤独和对前途的迷茫。五六句“水与五溪合,心期万里游”说江水与五溪汇合,而自己内心期望着能有万里的游历。这里将江水的汇合与自己的志向相联系,表现了诗人原本有着广阔的抱负和理想。七八句“明时无弃才,谪去随孤舟”表达了诗人认为在圣明的时代应该不会有被遗弃的人才,然而自己却被贬谪,只能随着孤舟漂泊。此句形成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九十句“鸷鸟立寒木,丈夫佩吴钩”以鸷鸟站立在寒木上,男子佩戴着宝剑,象征着自己的坚毅和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即使处于困境也不放弃自己的志向。末两句“何当报君恩,却系单于头”直接表明了自己何时才能报答君主的恩情,甚至想要把单于的头颅系住,也就是渴望在边疆建立功勋,直抒胸臆,展现了诗人的豪迈和壮志。
上一篇:唐·杜甫《九日寄岑参》
下一篇:唐·权德舆《卦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