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初下叶":洞庭湖边刚刚开始飘落秋叶,
"旅客不胜愁":独在异乡的游子难以承受心中的愁苦之情。
# 旅:一作孤。
"明月天涯夜":明亮的月亮在夜晚升起,却是在远离故乡的极远的地方,
"青山江上秋":远处的青山和宽阔的江面也显出秋色。
"一官成白首":一生为官,仕途坎坷,到此时被贬时已是白发苍苍,
# 白首:白头。
"万里寄沧洲":我不远万里,赶往滨水之地隐居,来度过剩余的时光。
# 沧洲:滨水的地方,古时常用以称隐士的居处。
"久被浮名系":长久地被官场虚名所束缚,
# 浮名:虚浮的名声。
"宁无愧海鸥":这让我怎么能对海鸥毫无惭愧之情呢。
# 海鸥:借用鸥鹭忘机典故。,宁:一作能。
中唐诗人
刘长卿(726?~789?),唐代诗人。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一作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进士。曾任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起为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复被诬贬睦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他与钱起、郎士元、李嘉祐并称“钱郎刘李”。诗风简淡,多写仕途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代表作品有《新息道中》。著有《刘随州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行旅诗。这首诗通过对松江秋夜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被贬谪后的孤独与愁绪。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自然环境描写:首联“洞庭初下叶,孤客不胜愁。”描绘了洞庭湖边的秋景,落叶飘零,诗人作为异乡的旅客,内心充满了愁苦,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状态。颔联“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进一步通过明亮的月光和远处的青山,营造出一种清冷、幽静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愁苦相呼应,强化了诗人被贬谪后的落寞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洞庭初叶下,旅客不胜愁。”开篇描绘洞庭湖边树叶初落的景象,“初叶下”暗示时节变化,给人一种时光流逝之感。“旅客不胜愁”则点明人物身份与心境,“不胜愁”将羁旅之愁具象化,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忧愁,为全诗奠定了哀伤的基调。颔联:“明月天涯夜,青山江上秋。”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宏大而清冷的画面。“明月天涯夜”,明月高悬于遥远的天涯,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青山江上秋”,青山矗立在秋意弥漫的江面上,“江上秋”点明了季节与环境特征。诗人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明月、青山是视觉描写,而秋夜的静谧又可引发读者的听觉联想,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颈联:“一官成白首,万里寄沧洲。”上句“一官成白首”,诗人感慨自己为官多年,岁月蹉跎,头发已然变白,体现出对仕途奔波、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叹息。下句“万里寄沧洲”,“万里”强调距离之远,“寄沧洲”表示自己如今漂泊到遥远的沧洲之地,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漂泊感。这两句将个人的仕途经历与漂泊处境相结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主题深化与人生思考:在主题上,进一步深化了羁旅愁思与仕途感慨,引发读者对人生境遇、仕途沉浮的思考,使诗歌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尾联“只被浮名系,宁无愧海鸥。”运用的典故是“鸥鹭忘机”。“鸥鹭忘机”出自《列子·黄帝》。传说海边有个喜欢海鸥的人,每天早晨到海上去,跟海鸥玩耍,成百的海鸥都跟他在一起。后来他的父亲知道了,叫他捉海鸥来。第二天他到海上,海鸥都在高空飞舞,不再下来跟他玩了。诗人以“鸥鹭忘机”的典故为依托,感慨自己深陷浮名的羁绊,无法像海鸥那样自由自在生活,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只被浮名系”,诗人直言自己被虚名所束缚,“只”字强调了这种束缚的无奈与难以挣脱。“宁无愧海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诗人内心的愧疚与自责,认为自己被浮名羁绊,无法像海鸥那样自由自在,从而升华了全诗的情感。
# 调轻而语细,此变盛唐为中之始。前点题,后述意。“寄”字不惟见地远,亦见官卑。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
上一篇:唐·韦庄《虚席》
下一篇:唐·杜甫《祠南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