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我于著乎而":我的郎恭谨等候在影壁前,
# 乎而:齐方言。作语尾助词。,俟:等待,迎候。
"充耳以素乎而":冠上洁白丝绦垂在两耳边,
# 素:白色,这里指悬充耳的丝色。,充耳:又叫“塞耳”,饰物,悬在冠之两侧。《毛传》:“充耳谓之瑱。”古代男子冠帽两侧各系一条丝带,在耳边打个圆结,圆结中穿上一块玉饰,丝带称紞,饰玉称瑱,因紞上圆结与瑱正好塞着两耳,故称“充耳”。
"尚之以琼华乎而":缀饰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 华:“华”与下文的“莹”“英”:均形容玉瑱的光彩,因协韵而换字。,琼:赤玉,指系在紞上的瑱。,之:指丝绳。,尚:加上。
"俟我于庭乎而":我的郎恭谨地等候在庭院,
# 庭:中庭。在大门之内,寝门之外。
"充耳以青乎而":冠上青绿丝绦垂在两耳边,
# 青:青色的丝绳。与上文的素、下文的黄指各色丝线,代指紞。
"尚之以琼莹乎而":晶莹的美玉悬荡在我眼前。
# 琼莹:似玉的美石。
"俟我于堂乎而":我的郎恭谨等候在正堂前,
# 堂:庭堂。
"充耳以黄乎而":冠上明黄丝绦垂在两耳边,
# 黄:黄色的丝绳。
"尚之以琼英乎而":精美的玉石悬荡在我眼前。
# 琼英:似美玉的石头。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婚俗诗。诗歌描绘了新妇于结婚仪式上初到男方家,窥见丈夫形象的情景,以细微剪影呈现步骤分明、富有色彩的古老婚仪,展现新妇微妙心理,充满生活情趣。
2. 写作手法
反复:全诗三章,每章均以“俟我于……乎而,充耳以……乎而,尚之以……乎而”的句式展开。“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仅将地点“著”“庭”“堂”依次替换,通过重复强调新郎在不同位置迎接新娘,展现迎亲的流程;“充耳以素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充耳以黄乎而”等对新郎帽饰的描写反复出现,在细微变化中,细腻刻画新娘因羞涩反复观察新郎帽饰的情景,突出其微妙的心理状态,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浓度。赋:全诗三章以“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等句运用赋的手法,从新娘视角,直接铺陈夫婿于“著”“庭”“堂”等候自己,以及其帽饰细节,未加修饰地展现婚礼场景与新妇观感,质朴地呈现出嫁时的情景与情感。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俟我于著乎而”描绘新郎在门屏处等候新娘的场景,从新娘视角出发,“俟我”二字虽未直言新郎,却暗含她对新郎的关注与情意,体现出新婚的幸福。“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两句,新娘因羞涩不敢直视新郎,仅用眼角余光瞥见新郎帽饰:白色丝绵做成的“充耳”垂下,玉瑱晶莹闪耀。这两句见物不见人,通过对新郎帽饰的描写,既展现出新郎的华贵装扮,又生动细腻地表现出新娘既好奇又羞涩的微妙心理。“乎而”作为衬词,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与口语化特色。第二章:“俟我于庭乎而”承接上章,点明新郎已从门屏移步至庭院迎接新娘,场景转换自然,暗示新娘正一步步靠近新房。“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中,新娘依旧不敢抬头细看新郎,视线落在新郎青色的“充耳”与莹润的玉瑱上。通过对不同颜色“充耳”及玉瑱的描写,不仅丰富了新郎服饰的细节,再次突出其装扮的华美,更深入刻画了新娘在众人注视下,紧张又羞涩,只能以偷瞄新郎服饰来缓解内心情绪的状态,进一步展现出她微妙的心理活动。第三章:“俟我于堂乎而”表明新娘在新郎的引导下,已来到厅堂,离新房更近一步,整个迎亲过程的空间转换清晰呈现。“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新娘此时看到新郎黄色的“充耳”与精美的玉瑱。全诗三章均以新娘所见新郎帽饰为描写对象,此处色彩的变化,既体现出婚礼细节的丰富与讲究,又通过重复中略带变化的句式,将新娘在迎亲过程中始终羞涩、好奇又充满期待的心理贯穿始终,使古老婚仪中新娘的形象跃然纸上,充满生活情趣。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与《齐风·还》风格相近,皆采用三章赋体,句句押韵,且六言、七言交错运用。但此诗以“乎而”双语气词收束每句,区别于《还》惯用的“兮”字收尾,独特的语言形式使全诗音节舒缓,读来余韵悠长。在章法上,它突破《诗经》典型篇章的结构模式,却别具一格、韵味十足。全诗各章仅三处字词变换,便将新娘出嫁时的欢欣之情,以及对新郎的欣赏与认可,生动细腻地展现出来。
# 句法奇怪。
明戴君恩《读风臆评》
# 别调隽体。通篇借新妇语气,奇妙。
清牛运震《诗志》
上一篇:先秦·佚名《绵》
下一篇:先秦·韩非《矛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