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ǐ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ǒu
tíng
西
shàng
xiǎng
fèng
huáng
cūn
dōng
xié
tóng
zhì
xīn
shǔ
mén
nán
dēng
lǐng
jiān
xiǎn
lùn
hàn
liú
bèi
hán
wèi
zhī
xuān
yuǎn
xiù
zhēng
zuǒ
qiān
yán
bēng
bēn
shǐ
zhī
yuè
wài
bié
yǒu
shān
zūn
yǎng
gàn
sāi
míng
liè
hòu
kūn
zài
wén
bào
dòu
fēng
shuǐ
hūn
gāo
yǒu
fèi
dào
cuī
shé
duǎn
yuán
xià
yǒu
dōng
qīng
lín
shí
shàng
zǒu
zhǎng
gēn
西
xiù
huàn
ruò
líng
zhī
fán
rùn
jīn
qīng
shā
hén
guān
kūn
lún
xuán
cún
duì
shì
shāng
chuí
lǎo
hún

译文

离开凤凰村后,我来到了栗亭西面的木皮岭,此时我心中仍然挂念着凤凰村的山水和邻人。大冬天带着年幼的孩子,不惧辛苦地去往蜀地。木皮岭向南的道路,艰险到无法描述的程度。在这寒冬腊月,我累得汗流浃背,一点凉意都没有了。远看山峰似乎比较低矮,但山势相连,它们辅佐这木皮岭成为一方至尊,好像群山都要竞相奔走而来,但又好像无处安放寄托,像要随时崩塌瓦解一样。这才让我知道天下的山并不只是五岳最为雄伟,眼前这座木皮岭的气势竟一点也不差。抬头看木皮岭仰天而上,可以堵塞日月,低头看木皮岭俯冲而下,可以插裂厚土。偶尔还能听到虎、豹这样的猛兽搏斗时发出的可怕吼叫,还能看到山风搅动着云烟在昏暗地飘移的景象。这里还有废弃的古蜀栈道,凌乱散落,如同车子的辕木一样断裂开来。木皮岭虽然险峻,但很秀美,一片片冬青林覆盖群山,就连石头上都盘裹着植物的根。再看西面的山崖尤其清秀,如同一丛巨大繁茂的灵芝。整个崖壁在金色和碧绿的植物层层点染下显得特别繁茂,那里山形舒展,木石莹润,不见沙土。这一带山林腾旋,壮美得宛若神话中的昆仑天都的悬圃。面对这样的美景,我又何去何从呢,面对未卜前途,更让我老魂神伤。

逐句剖析

"首路栗亭西":离开凤凰村后,我来到了栗亭西面的木皮岭,

# 栗亭:在同谷县东南五十里,故址在今甘肃徽县栗川。,首路:启程。

"尚想凤凰村":此时我心中仍然挂念着凤凰村的山水和邻人。

# 凤凰村:在同谷县凤凰台的附近,杜甫曾在此村住过。,尚:还。

"季冬携童稚":大冬天带着年幼的孩子,

# 童:一作幼。,季冬:冬季的最后一个月。

"辛苦赴蜀门":不惧辛苦地去往蜀地。

# 蜀门:即剑门。

"南登木皮岭":木皮岭向南的道路,

"艰险不易论":艰险到无法描述的程度。

# 不易论:难以诉述。,艰险:困难险阻。

"汗流被我体":在这寒冬腊月,我累得汗流浃背,

# 被:覆盖。

"祁寒为之暄":一点凉意都没有了。

# 暄:暖和。,祁寒:大寒,严寒。

"远岫争辅佐":远看山峰似乎比较低矮,但山势相连,它们辅佐这木皮岭成为一方至尊,

# 辅佐:辅助。,远岫:远山。岫,一作峘。

"千岩自崩奔":好像群山都要竞相奔走而来,但又好像无处安放寄托,像要随时崩塌瓦解一样。

# 崩奔:崩倒,奔投。,千岩:群山。

"始知五岳外":这才让我知道天下的山并不只是五岳最为雄伟,

# 始知五岳外:始,才。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合称五岳。

"别有他山尊":眼前这座木皮岭的气势竟一点也不差。

# 尊:高的意思。,他山:指木皮岭周围雄伟挺拔,入云穿天的诸如兑山、龙山、西崖(兰山)之类的高山;它们的高峻、奇伟都足以与“五岳”媲美。他,别的,另外的。,有:一作见。,别:另外。一作更。

"仰干塞大明":抬头看木皮岭仰天而上,可以堵塞日月,

# 大明:指日。,干:干犯。一作看。

"俯入裂厚坤":低头看木皮岭俯冲而下,可以插裂厚土。

# 裂厚坤:坤,地。往下看,深邃的山谷(即白水峡)象嵌入深深的地腹之中。,俯:俯视往下看。

"再闻虎豹斗":偶尔还能听到虎、豹这样的猛兽搏斗时发出的可怕吼叫,

"屡跼风水昏":还能看到山风搅动着云烟在昏暗地飘移的景象。

# 屡跼:蹋,弯曲、曲折,道路连绵不断的曲折,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

"高有废阁道":这里还有废弃的古蜀栈道,

# 阁道:栈道,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

"摧折如短辕":凌乱散落,如同车子的辕木一样断裂开来。

# 短:一作断。,摧折:折断。

"下有冬青林":木皮岭虽然险峻,但很秀美,一片片冬青林覆盖群山,

# 冬青:树名,常绿养木。

"石上走长根":就连石头上都盘裹着植物的根。

# 走长根:爬着长长的树根。

"西崖特秀发":再看西面的山崖尤其清秀,

# 特秀发:指景色特别秀美。秀发,植物生长茂盛秀美。,西崖:木皮岭由西北向南延伸,接地塌山西崖。

"焕若灵芝繁":如同一丛巨大繁茂的灵芝。

# 灵芝:菌类植物,古代传说中的仙草,据说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焕:鲜明。

"润聚金碧气":整个崖壁在金色和碧绿的植物层层点染下显得特别繁茂,

# 金碧:指金黄和碧绿的颜色。

"清无沙土痕":那里山形舒展,木石莹润,不见沙土。

"忆观昆仑图":这一带山林腾旋,

# 观昆仑图:观看过昆仑山图。仑,一作崙。图,一作墟。

"目击悬圃存":壮美得宛若神话中的昆仑天都的悬圃。

# 悬圃:元圃、即玄圃、悬圃。传说中的仙境。比喻这一带山林旖旎,壮美得宛若神话中的昆仑天都的玄圃。

"对此欲何适":面对这样的美景,我又何去何从呢,

# 对此:面对木皮岭的美景。

"默伤垂老魂":面对未卜前途,更让我老魂神伤。

# 垂老:临老之人,诗人自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皮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诗作。彼时,杜甫于艰难时局中踏上旅途,此诗记录下他季冬时节携家带口,自栗亭西出发,辛苦奔赴蜀门途中翻越木皮岭的经历。诗里详细叙述了冬日跋涉的劳苦,生动描绘出木皮岭的险峻之态与奇秀之景。木皮岭的峥嵘在杜甫笔下尽显,“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其巍峨超越想象,上可遮蔽日月,下能震裂大地。这般对山势的刻画,不单展现自然之雄奇,更映射出诗人内心复杂心境。成都,虽为一方安稳之地,却远离长安、洛阳这些政治中心,也远离了杜甫渴望施展抱负的舞台。投身于木皮岭这般壮阔的自然天地,杜甫深切感受到自身渺小与山川的雄浑壮丽。与此同时,漂泊天涯的愁苦、人生抉择的艰难,以及对未来前途的迷茫,时刻啃噬着他。眼前山川仿佛能理解他的孤寂,给予心灵慰藉。当他奋力登上山巅,恍惚间仿若望见昆仑仙境,可他清楚,无论是眼前美景,还是传说中的神山昆仑,皆非久留之地。他眷恋不舍,却又不得不离去,即便觅得这片净土,也唯有黯然神伤,满心无奈与怅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48岁的杜甫历经世事沧桑,深刻洞察到安史之乱的根源在于朝廷的腐败。心灰意冷之下,他决然辞去华州司功参军这一微不足道的官职,自此踏上了漂泊流浪的人生后半程。这年初秋,杜甫带着家人满怀期待地奔赴秦州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期望能在亲戚处寻得一处安身之所,缓解生活的窘迫。然而,现实的残酷远超想象,生活的艰难如影随形。仅仅三个月后,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再次踏上南下的路途,打算前往成州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盼望着在那里开启新的生活篇章。可命运并未眷顾杜甫一家,同谷的日子更加清苦,生活的重压让他们难以支撑。无奈之下,十二月初,杜甫一家不得不再次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远赴成都,投奔远方的友人,只为能寻得一线生机。秦州和成州在唐代同属陇右道,尽管陇右大地山川壮丽,却终究没能留住杜甫匆匆的脚步。不过,在这短短不到半年的时光里,杜甫以笔为剑,以心为墨,创作了110首诗作,《木皮岭》便是其中之一,记录下了他这段艰难旅程中的所见所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木皮岭》是一首五言古诗。题材上属于纪行诗,记录杜甫携家经木皮岭赴蜀的艰难行程。诗中描绘木皮岭的险峻山川,融入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面对壮丽山河的复杂感慨,以及沦落天涯、前途未卜的伤感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如“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通过描写诗人登山时汗流浃背,即使严寒也觉温暖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登山的艰难。夸张:“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运用夸张手法,形容木皮岭仰天可堵塞日月,俯可插裂厚土,极言山之高大险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拟人:“远岫争辅佐”一句将远处的山峰拟人化,说它们“争”着辅佐木皮岭,使山峰具有了人的行为和情感,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借景抒情:全诗通过对木皮岭险峻山势、秀美景色以及山中景象的描写,如“对此欲何适,默伤垂老魂”,借眼前之景抒发了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失落、沦落天涯的凄苦以及对前途的迷茫等复杂情感。直抒胸臆:诗人在诗中直接表达感慨,如“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鲜明地表达出对木皮岭的赞叹。对比:诗中将杜甫此前登临五岳时所写诗句与描写木皮岭的诗句进行对比,如登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突出此次描写木皮岭诗句中融入了更多对生活和生命的体验,衬托出木皮岭给诗人带来的独特感受。用典:“跼”字出自《诗经・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诗人借用此典,形容自己在山中处境的困窘和艰险,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3. 分段赏析

杜甫在翻越木皮岭的过程中,心中涌起了两重极为深刻的感慨。其一便是“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这一年,48岁的杜甫已步入人生暮年。回顾往昔,他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见识过无数壮丽的山河。然而,当他置身于这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木皮岭时,竟由衷地发出木皮岭足以与五岳相媲美的赞叹。在五岳之中,杜甫曾攀登过东岳泰山、北岳华山,也曾远眺过南岳衡山。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他登上泰山,留下千古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彼时的他年轻气盛,诗句中虽展现出非凡的气魄,却尚未蕴含太多深刻的生命感悟。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46岁的他登上华山,写下“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如儿孙”,诗句生动形象,但仅是运用以静写静的手法。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年),57岁的他远望衡山,留下“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的诗句,虽也使用了动态词汇,却远不及描写木皮岭的词句那般生动鲜活。在描写木皮岭时,杜甫不仅笔法精妙绝伦,令人惊叹,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对生活和生命的深刻体验融入其中。初至木皮岭山脚下,杜甫便深切感受到山势“艰险不易论”。登山之际,尽管正值隆冬,却因攀爬艰难,“汗流被我体,祁寒为之暄”,这里的“祁寒”指极为寒冷,“祁”有大之意,“暄”表示温暖。随着不断攀登,诗人的视野逐渐开阔,眼前所见是“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此句以灵动的动态词汇描绘静态的山峰,生动传神:远处的山峦相对低矮,然而山势相连,仿佛群山都竞相奔赴而来,簇拥着木皮岭,使其成为一方尊崇之山。所有山峰皆险峻无比,千岩万石好似从四面八方汹涌汇聚,却又好似无处安身,仿佛随时都会崩塌倾颓。继续向上攀登,诗人愈发感叹山的磅礴气势,自身仿若与山融为一体,进而体验到“仰干塞大明,俯入裂厚坤”这般宏大壮阔的美学境界。“干”指代天空与星河,“大明”指太阳和月亮,“厚坤”即大地。木皮岭向上高耸,似乎能够遮蔽日月;向下俯冲,仿佛可以撕裂大地。如此豪迈大气的写法,在李白的诗作中较为常见,而杜甫平日甚少采用。但在木皮岭,其险峻雄奇的景象深深震撼了诗人,在人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独特体验中,杜甫创作出了这般厚重且灵动的诗句。此外,“再闻虎豹斗,屡跼风水昏”,在山中,诗人听闻虎豹等野兽激烈搏斗时发出的阵阵怒吼,目睹山风裹挟着云烟在昏暗之中肆意飘动。“跼”意为弯腰驼背,典出《诗经・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跼;谓地盖厚,不敢不蹐。”意思是天虽高远,却不得不弯腰前行;地虽厚实,却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小步挪动。杜甫在此借用《诗经》中的意境,形象地描绘出自己身处困境、艰难窘迫的处境。“高有废阁道,摧折如短辕”,诗人还看到了废弃已久的古蜀栈道,栈道断裂破碎,散落一地,犹如车子的辕木从中折断,这番景象极易勾起人们对往昔岁月的悠远遐想。木皮岭不仅险峻,还兼具秀美之姿:岭上植被繁茂,冬青的根须从石缝中顽强地伸展...

4. 作品点评

杜甫的《木皮岭》以五言古诗形式,纪行途中见闻。诗中借细腻描写与多样手法,将木皮岭的险峻与秀美展露无遗,又融入自身漂泊之感与复杂心境。其风格沉郁顿挫,于山川描绘间尽显人生喟叹,是杜甫将个人遭际与自然景象紧密相连的作品,读来令人感同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彦暐《相和歌辞·采桑》

下一篇:唐·李群玉《桑落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