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寒露夕":九江在寒露节的傍晚时分,
"微浪北风生":江面上泛起微微的波浪,北风也随之吹起。
"浦屿渔人火":水滨小岛上有渔人点燃的灯火,
"蒹葭凫雁声":芦苇丛中传来野鸭和大雁的叫声。
"颓云晦庐岳":低垂的乌云使庐山变得昏暗不明,
"微鼓辨湓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鼓声,借此分辨出湓城的方向。
"远忆天边弟":我在远方思念着天边的弟弟,
"曾从此路行":他曾经从这条路走过。
晚唐诗人
李群玉(810?~862?),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举进士不第,后以布衣游长安,进诗于宣宗,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去职。李群玉为人清才旷逸,不乐仕进,以吟咏自适,善吹笙,擅书法。其诗文辞遒丽,含思深婉,善写羁旅之情,亦有个别艳情之作。因久居湘沅,宗师屈原、宋玉,故其所作颇有湖湘民歌气息。代表作品有《题二妃庙》《黄陵庙》。
1. 分段赏析
首联:“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风生。”上句“九江寒露夕”点明了时间是寒露节的傍晚,地点是九江,“寒露”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下句“微浪北风生”描绘出江面上泛起微微波浪,北风随之吹起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颔联:“浦屿渔人火,蒹葭凫雁声。”上句“浦屿渔人火”,“浦屿”指水滨小岛,“渔人火”则是渔人点燃的灯火,在清冷的夜晚显得格外醒目。下句“蒹葭凫雁声”,“蒹葭”指芦苇,“凫雁”指野鸭和大雁,芦苇丛中传来凫雁的叫声,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和寂静,同时也增添了一份生机。颈联:“颓云晦庐岳,微鼓辨湓城。”上句“颓云晦庐岳”,“颓云”指低垂的乌云,“晦”是昏暗的意思,乌云使庐山变得昏暗不明,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下句“微鼓辨湓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鼓声,诗人借此分辨出湓城的方向,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尾联:“远忆天边弟,曾从此路行。”上句“远忆天边弟”,“远忆”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弟弟的思念之情,“天边”则强调了距离之远。下句“曾从此路行”,诗人回忆起弟弟曾经从这条路走过,使思念之情更加具体和深沉,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上一篇:唐·杜甫《木皮岭》
下一篇:唐·李世民《远山澄碧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