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不堪别":在荆门外不忍心与友人离别,
# 荆门:唐代荆州荆门县,在今湖北省荆门市。
"况乃潇湘秋":更何况又遇到了潇湘肃杀的秋天。
"何处遥望君":在何处才能远远地看见你呢,
"江边明月楼":只有登上江边的明月楼。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王昌龄(690?~ 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授校书郎,改汜水尉,再迁江宁丞,晚年贬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开元、天宝间,王昌龄诗名甚盛,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其尤擅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称为“七绝圣手”。宫词善写女性幽怨之情,也为世所称。后人辑有《王昌龄集》,另有《诗格》,论诗颇多创见。代表作品有《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采莲曲》等。
1. 分段赏析
“荆门不堪别”此句中的“荆门”可能实指地名,也可能寓意着离别的难关。诗人用“不堪别”三字,直接而强烈地表达了离别时的极度痛苦与不舍。荆门之地,仿佛本身就承载着难以言说的离愁别绪,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况乃潇湘秋”此句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悲伤氛围。“潇湘”作为江南水乡的代称,本身就带有一种美丽与哀愁交织的韵味。而“秋”字的加入,更添一份凄凉与萧瑟。诗人用“况乃”一词,表示在已经难以承受的离别之痛上,再加上潇湘之秋的凄清与寂寥,使得离别之情更加难以承受,情感上的递进与叠加使诗句更加深沉动人。“何处遥望君”此句表达了诗人离别后对友人的深深思念与牵挂。诗人以询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离去后的孤独与空虚感。他询问自己,在何处才能再次遥望到友人的身影,这种询问实际上是对友人离去后自己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映,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江边明月楼”此句为诗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遥望之地——江边明月照耀下的楼阁。在这里,诗人可以静静地站在江边,仰望明月与楼阁,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一景象不仅美丽而宁静,更蕴含着诗人深深的哀愁与期盼。明月与楼阁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空灵而悠远的意境,使诗人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远。
上一篇:唐·顾夐《醉公子·漠漠秋云澹》
下一篇:唐·郎大家宋氏《相和歌辞·采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