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亡斧者":从前有个人,丢失了一把斧子,
# 亡:丢失。
"意其邻之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
# 意:怀疑。
"视其行步":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
# 行步:行走。,视:看。
"窃斧也":像是偷斧子的;
"颜色":看那人的神色表情,
# 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
"窃斧也":也像是偷斧子的;
"言语":听他的言谈话语,
"窃斧也":更像是偷斧子的;
"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 无为而不:没有一样不像。为:动作,做法。
"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不久之后,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掘出了那把斧子,
# 谷:山谷,山沟。,抇:掘。,俄而:不久。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
"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就觉得他无论是神态还动作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其邻之子非变也":变的不是邻居的儿子,
"已则变矣":而是自己的心态;
"变也者无他":变的原因也没有其他,
"有所尤也":是被偏见所蒙蔽。
# 有所尤:即被偏见所蒙蔽。尤:局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御寇(前450?~前375?),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又称列圉寇、列子等。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其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掺合。主要作品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纪昌学射》等。著有《列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疑邻窃斧》是一篇寓言体,也是一篇哲理短文。介绍了一个人因丢失斧头而主观臆断邻居儿子为窃贼,后来找到斧头后又改变看法的故事,表达了人的主观成见会歪曲客观事实的道理。揭示了认知偏差的产生原因,告诫人们要避免先入为主的偏见,保持客观公正的判断。故事虽短,却蕴含深刻的人生智慧,体现了先秦时期寓言注重说理、以小见大的特点。
2. 分段赏析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一句,开篇点明故事背景,写一个人丢失了斧头,便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直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和主人公的主观臆断。“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几句,通过细致描写,展现主人公带着偏见观察邻居儿子,从走路姿态到面部表情,从言语到举止,无一不觉得像偷斧之人,生动刻画了主观成见如何扭曲认知。“俄而,抇于谷而得其斧”一句,情节转折,写主人公后来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说明之前的怀疑纯属无端猜测,为后文的态度转变埋下伏笔“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一句,写找到斧头后,再看邻居儿子,发现他的言行举止完全不像偷斧之人,与前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偏见消除后的清醒认知。“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几句,总结全篇,点明道理:邻居儿子并没有改变,而是主人公自己改变了看法,这种改变源于先前的偏见。
上一篇:先秦·诗经《狡童(彼狡童兮)》
下一篇:先秦·佚名《商子引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