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之邻人亡羊":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
# 亡:丢失。,杨子:对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的尊称。
"既率其党":既带领家人亲属,
# 党:旧时指亲族,现指:朋友,有交情的人。,率:率领,带领。,既:不久。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又请杨子的童仆一起去追羊。
# 竖:小僮,小听差。
"杨子曰":杨子说:“
"嘻":咦!
"亡一羊":丢一只羊,
"杨子曰":杨子说:“
"何追者之众":为什么要派这么多人去追?”
# 追者之众:一作:追之者众。众:众多。
"邻人曰":邻居说:“
"多歧路":岔路太多了。”
# 歧:岔路,小道。
"既反":回来后,
# 既反:已经回去。既:已经。反:通“返”,返回,回来,返还。
"问":杨子问:“
"获羊乎":找到羊了吗?”
# 获:找到,得到。
"曰":说:“
"亡之矣":羊又跑掉了。”
"曰":说:“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岔路中间又有岔路,
# 焉:语气词。
"吾不知所之":我们不知道羊往哪条路走了,
# 之:到……去。
"所以反也":所以就回来了。”
# 所以:表示原因的虚词。
"杨子戚然变容":杨子听后神情忧愁,
# 戚然:忧伤的样子。然:……的样子。
"不言者移时":长时间不说话,
# 移时:多时,一段时间。
"不笑者竟日":一整天都没有笑容。
# 竟日:终日,整天。
"门人怪之":弟子们觉得奇怪,
# 怪:对感到奇怪。
"请曰":问道:“
"羊":羊,
"贱畜":不值钱的牲畜,
"又非夫子之有":又不是先生您的,
"而损言笑者":而您却不说不笑,
# 损:减少。
"何哉":为什么呢?”
"杨子不答":杨子没有回答。
"门人不获所命":弟子们不明白他的意思。
# 命:教导,告知。
"弟子孟孙阳出":弟子孟孙阳出去,
# 孟孙阳:杨朱的学生。
"以告心都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心都子。
# 心都子:杨朱的学生。
"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心都子某天和孟孙阳一同进来,
"而问曰":问道:“
"昔有昆弟三人":从前有兄弟三人,
# 昆弟:兄弟。
"游齐鲁之间":在齐鲁一带游学,
# 齐鲁:均为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指今山东一带。
"同师而学":跟随同一个老师学习,
"进仁义之道而归":掌握了仁义之道后回家。
"其父曰":他们的父亲问:
"‘":‘
"仁义之道若何":仁义之道是什么样的?
"’":’
"伯曰":大哥说:
# 伯:兄弟排行第一,老大。
"‘":‘
"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仁义让我爱惜身体而把名声放在后面。
"’仲曰":’仲说:
# 仲:兄弟排行第二,老二。
"‘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仁义让我愿意牺牲生命来成就名声。
"’":’
"叔曰":三弟说:“
# 叔:兄弟排行第三,老三。
"仁义使我身名并全":仁义让我身体和名声都得以保全。”
"彼三术相反":这三种做法相反,
"而同出于儒":却都出自儒家。
"孰是孰非邪":哪个对哪个错呢?
"杨子曰":杨子说:“
"人有滨河而居者":有个住在河边的人,
"习于水":熟悉水性,
"勇于泅":擅长游泳,
# 泅:浮水,游水。
"操舟鬻渡":靠驾船摆渡谋生,
# 鬻渡:渡船谋生。
"利供百口":收入能供养一百口人。
"裹粮就学者成徒":带着粮食来学习游泳的人成了他的徒弟,
"而溺死者几半":但溺水而死的人将近一半。
"本学泅":本来是学游泳,
"不学溺":不是学溺水,
"而利害如此":结果利害相差如此之大。
"若以为孰是孰非":你认为哪个对哪个错呢?”
"心都子嘿然而出":心都子沉默着出去了。
# 嘿然:默认。嘿:同“默”。
"孟孙阳让之曰":孟孙阳责备他说:“
"何吾子问之迂":为什么你问得这么迂回,
"夫子答之僻":先生答得这么偏僻?
"吾惑愈甚":我更困惑了。”
"心都子曰":心都子说:“
"大道以多歧亡羊":大路因为岔路多而丢失羊,
"学者以多方丧生":求学者因为方法多而丧失本性。
# 丧生:丧失本性。“生”字,不能够机械地只理解为“生命”,而还要理解为“性”字,当“本性”讲。
"学非本不同":学问的根本并非不同,
"非本不一":没有从根本上不一致,
"而末异若是":但结果却如此不同。
"唯归同反一":只有回归到相同的根本,
# 归同反一:回到相同的道路,返回一致的道路。
"为亡得丧":才能不丧失本心。
"子长先生之门":你在先生门下求学,
"习先生之道":学习先生的学说,
"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却不理解先生的比喻,
# 况:比喻。
"哀哉":真是可悲啊!”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
列御寇(前450?~前375?),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又称列圉寇、列子等。列御寇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其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掺合。主要作品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歧路亡羊》《纪昌学射》等。著有《列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哲理寓言。讲述了因岔路太多而丢失羊的故事,并由此引出三兄弟学儒术领会不同、众人学泅水近半溺亡的寓言,最后通过评论揭示出: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方向就会误入歧途,后果严重。
2. 写作手法
比喻:“歧路亡羊”本体是人生追求、学问探索中的“方向迷失”。喻体是邻人因岔路太多而丢失羊,最终因“歧路之中又有歧焉”,不知该往哪条路追寻,只能返回。以“亡羊”为起点,将抽象的“选择困境”具象化,羊是具体的“目标”,歧路是“多种可能性”,“亡羊”则象征因方向过多、无法抉择而导致的目标丢失。这一比喻贯穿全文,是后续所有议论的基础。用典:“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彼三术相反,同出于儒”一句,巧用“儒家仁义观多元解读”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儒家以“仁义”为核心思想,但在实践中,不同学者对“仁义”与“身名”的关系理解各异——有人主张“爱身而后名”,有人坚持“杀身以成名”,有人追求“身名并全”,这种分歧是当时思想界的普遍现象。作者在文中借这一典故,将“仁义之道的多元解读”与“歧路亡羊”相类比,说明学问本源相同(如同出自儒家、同始于一条路),却因分支过多(如同三人主张相反、岔路中又有岔路)导致认知混乱,进而引出“归同反一”的哲理,既呼应前文“亡羊”的核心比喻,又以具体事例强化了“学者因多方而迷失本质”的观点。
3. 分段赏析
故事一开头,就讲杨子邻居家的羊跑丢了。大家一听,拿着竹棍就帮着去追,可追到野外,眼前的小路越分越多,每一条都不知道通向哪里,最后只能空手而归。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做选择,看上去有很多路能走,可走错一步就可能白费力气。为了把这个道理说得更明白,寓言里又讲了两个故事:三个师出同门的兄弟,学同样的知识,最后却走上不同的路;一群人学游泳,因为方法不对、不够专心,好多人差点丢了性命。这两个故事和追羊的情节相互呼应,直到最后心都子说出“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一下子点破了关键——不管是学习还是做事,如果总是变来变去、没有方向,就会像追羊的人一样,最后什么都得不到。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下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这则寓言可不只在说学习。想想看,我们在选学校、找工作,或者做其他重要决定的时候,如果一会儿想这样,一会儿想那样,最后很可能一事无成。从这则寓言里提炼出的“歧路亡羊”“多歧亡羊”这两个词,后来被很多作家写进文章里,用来提醒人们做事要有主见。它就像一个古老又实用的智慧锦囊,一直帮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正确的方向。
4. 作品点评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要抓住关键、认准方向。就像追羊时面对无数岔路会迷失方向,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一旦被各种选择干扰,三心二意、摇摆不定,最终也会一无所获。比如做功课总被手机吸引,学画画又突然想学音乐,这样变来变去,最后什么都学不好。严重的话,还可能因为盲目跟风、失去主见,在人生道路上误入歧途,甚至付出惨痛代价。所以,不管做什么,都要专注坚定,别让自己在“岔路”中迷失。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寺人披见文公》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