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谓齐宣王曰":孟子对齐宣王说:“
# 谓:对……说。
"王之臣":(假如)大王您的臣子当中,
# 之:的。
"有托其妻子于其友":有一个把他的妻子孩子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
# 妻子:妻子和儿女。,托:寄,托付。
"而之楚游者":然后到楚国去游历的人。
# 之:到......去。
"比其反也":等他回来的时候,
# 反:同”返“,回来。,比:等到。
"则冻馁其妻子":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
# 馁:饥饿。,冻:使……受冻。,则:这里的用法是表示事情的结果。
"则如之何":那么对他怎么办?”
#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
"王曰":齐宣王说:“
"弃之":跟他绝交。”
# 弃:抛弃,此指绝交。
"曰":孟子说:“
"士师不能治士":如果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
# 士师不能治士:士师,古代的司法官。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下属。治,管理。
"则如之何":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曰":齐宣王说:“
"已之":罢免他。”
# 已:止,这里指罢免。
"曰":孟子又说:“
"四境之内不治":一个君主不能治理好他的国家,
# 四境:国家。
"则如之何":那么对他怎么办?”
"王顾左右而言他":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其他事情上去了。
# 顾:回头看。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仁义以统一中国。政治上强调“民贵君轻”,哲学上主张性善论,教育上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经济上推行“井田制”,省刑薄赋,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晚年遂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即为《孟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语录体散文,也是一篇政治劝谏文。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一系列层层递进的对话,展现出孟子高超的劝谏技巧,传达出君主对国家治理负有不可推卸责任的观点。
2. 写作手法
设问:“王之臣,托妻友而之楚游,反见妻子冻馁,如之何?”孟子首问引君思,齐宣“弃友”明责;“士师不治士,如之何?”再询叩吏治,王答“已之”续析;“四境之内不治,如之何?”终击治国责,宣王默然思君任。三问层层递,以寻常事喻政责,借问答逻辑牵君王自省,于对话间筑责任之基,尽显孟子论辩之智,以小见大叩击治国根本。
3. 分段赏析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孟子以一个假设的故事开启对话,讲述臣子将妻儿托付给朋友,归来却发现妻儿挨饿受冻,问齐宣王该如何处置。齐宣王果断回答“弃之”,表明他对这种不负责任行为的明确态度,此时他尚未意识到孟子意图,为后续孟子进一步引导做铺垫。“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孟子进一步提出士师不能管理好下属的情况,再次询问齐宣王的看法。齐宣王同样干脆地认为应撤职。这一环节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的讨论,且逐步引导齐宣王从对朋友关系的判断,过渡到对官员职责的思考,使话题逐渐靠近君主治理国家的问题。“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直切主题,将问题提升到君主对国家的治理层面。此时齐宣王无言以对,只能转移话题。这一结果凸显了孟子层层递进劝谏方式的效果,同时也揭示出齐宣王对自身治理国家责任的回避,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呈现,即强调君主应切实履行治理国家的责任。
上一篇:先秦·佚名《秦人谣》
下一篇:先秦·屈原《悲回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