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问曰":齐宣王问道:“
"文王之囿":周文王的捕猎场,
"方七十里":方圆七十里,
# 方:正。
"有诸":有这回事吗?”
# 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乎”。
"孟子对曰":孟子回答:“
"于传有之":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 传:记载史实的古书。,于:在。
"曰":齐宣王问:“
"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 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若:真的。乎:语气词,用于疑问句结尾,相当于“吗”。
"曰":孟子说:“
"民犹以为小也":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曰":齐宣王说:“
"寡人之囿":我的捕猎场,
"方四十里":方圆四十里,
"民犹以为大":但百姓还觉得大,
# 犹:依然。
"何也":是为什么?”
"曰":孟子说:“
"文王之囿":周文王的捕猎场,
# 之:代词,代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
"方七十里":方圆七十里,
"刍荛者往焉":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
# 刍荛:割草打柴。
"雉兔者往焉":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
# 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与民同之":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
"民以为小":百姓认为它小,
"不亦宜乎?":不也是应该的吗?
# 宜:应该。
"臣始至于境":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
# 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至:到。
"问国之大禁":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
# 大禁:重大的禁令。
"然后敢入":这样以后才敢入境。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
# 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关:境界上的门。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
# 麋: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则是方四十里":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
"为阱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 为阱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阱: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设置陷阱。
"民以为大":百姓觉得它大,
"不亦宜乎":不也应该的吗?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仁义以统一中国。政治上强调“民贵君轻”,哲学上主张性善论,教育上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经济上推行“井田制”,省刑薄赋,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晚年遂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即为《孟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政治哲理为核心的散文,描写了周文王与齐宣王对待百姓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表达了反对苛政、倡导君主应与百姓共享利益的核心主张。
2. 分段赏析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这段通过齐宣王与孟子的问答,简洁明快地引出话题。齐宣王先对文王园林之大表示惊讶,又对自己园林较小却被百姓嫌大感到困惑,层层追问,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好奇,也为孟子阐述观点做铺垫。在语言上,对话自然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展现出齐宣王的疑惑与急切。“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在此进行有力回应。先指出文王园林因与民共享,百姓能砍柴捕猎,所以觉得小,体现出“与民同乐”带来的良好效果;接着讲述自己初到齐国听闻齐宣王园林中杀麋鹿如杀人罪,表明此园林对百姓限制严苛,如同陷阱,故而百姓觉得大。通过对比,鲜明突出统治者是否与民同乐的差异,有力论证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在表达技巧上,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说服力,语言逻辑清晰,义正辞严,尽显孟子的论辩智慧与儒家风范。
3. 作品点评
《文王之囿》一文,体现了孟子作为孔子之后最重要儒学大师的思想。他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后世尊其为“亚圣”,此篇所呈现的“民贵君轻”论点影响深远。
上一篇:先秦·屈原《九歌·东君》
下一篇:先秦·屈原《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