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wáng
zhī
yòu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浏览量:1
xuān
wáng
wèn
yuē
:“
:“
wén
wáng
zhī
yòu
fāng
shí
yǒu
zhū
?”
?”
mèng
duì
yuē
:“
:“
zhuàn
yǒu
zhī
。”
。”
yuē
:“
:“
ruò
shì
!”
!”
yuē
:“
:“
mín
yóu
wéi
xiǎo
。”
。”
yuē
:“
:“
guǎ
rén
zhī
yòu
fāng
shí
mín
yóu
wéi
?”
?”
yuē
:“
:“
wén
wáng
zhī
yòu
fāng
shí
chú
ráo
zhě
wǎng
yān
zhì
zhě
wǎng
yān
mín
tóng
zhī
mín
wéi
xiǎo
?
chén
shǐ
zhì
jìng
wèn
guó
zhī
jìn
rán
hòu
gǎn
chén
wén
jiāo
guān
zhī
nèi
yǒu
yòu
fāng
shí
shā
鹿
zhě
shā
rén
zhī
zuì
shì
fāng
shí
wéi
jǐng
guó
zhōng
mín
wéi

译文

齐宣王问道:“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逐句剖析

"齐宣王问曰":齐宣王问道:“

"文王之囿":周文王的捕猎场,

"方七十里":方圆七十里,

# 方:正。

"有诸":有这回事吗?”

# 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乎”。

"孟子对曰":孟子回答:“

"于传有之":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 传:记载史实的古书。,于:在。

"曰":齐宣王问:“

"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 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若:真的。乎:语气词,用于疑问句结尾,相当于“吗”。

"曰":孟子说:“

"民犹以为小也":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曰":齐宣王说:“

"寡人之囿":我的捕猎场,

"方四十里":方圆四十里,

"民犹以为大":但百姓还觉得大,

# 犹:依然。

"何也":是为什么?”

"曰":孟子说:“

"文王之囿":周文王的捕猎场,

# 之:代词,代指“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这件事。

"方七十里":方圆七十里,

"刍荛者往焉":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

# 刍荛:割草打柴。

"雉兔者往焉":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

# 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与民同之":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

"民以为小":百姓认为它小,

"不亦宜乎?":不也是应该的吗?

# 宜:应该。

"臣始至于境":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

# 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至:到。

"问国之大禁":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

# 大禁:重大的禁令。

"然后敢入":这样以后才敢入境。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

# 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关:境界上的门。

"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

# 麋: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则是方四十里":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

"为阱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 为阱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阱: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设置陷阱。

"民以为大":百姓觉得它大,

"不亦宜乎":不也应该的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文王之囿》为先秦时期孟子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围绕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展开,齐宣王询问文王园林方圆七十里是否属实及自己四十里园林被百姓嫌大的原因。孟子指出,文王园林与民同享,百姓能砍柴捕猎,所以觉得小;而齐宣王园林禁止百姓捕杀麋鹿,如同设陷阱,所以百姓觉得大,借此论述了统治者应与民众共享资源、施行仁政,反映“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文章短小精悍,以小见大,通过园林大小这一具体事例,深刻阐述儒家仁政思想,对后世统治者治国理政有启示意义,也展现了孟子的论辩智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仁义以统一中国。政治上强调“民贵君轻”,哲学上主张性善论,教育上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经济上推行“井田制”,省刑薄赋,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晚年遂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即为《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文王之囿》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百姓生活困苦。孟子秉持儒家理念,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倡导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他为实现拯救天下的抱负,周游列国,向诸侯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此篇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孟子与齐宣王就园林之事展开对话,阐述统治者应与民同乐、共享资源的仁政理念,试图说服齐宣王等统治者采纳其思想,改善社会治理,解救百姓于水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政治哲理为核心的散文​​,描写了周文王与齐宣王对待百姓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表达了​​反对苛政、倡导君主应与百姓共享利益​​的核心主张。

2. 分段赏析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这段通过齐宣王与孟子的问答,简洁明快地引出话题。齐宣王先对文王园林之大表示惊讶,又对自己园林较小却被百姓嫌大感到困惑,层层追问,制造悬念,引发读者好奇,也为孟子阐述观点做铺垫。在语言上,对话自然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展现出齐宣王的疑惑与急切。“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孟子在此进行有力回应。先指出文王园林因与民共享,百姓能砍柴捕猎,所以觉得小,体现出“与民同乐”带来的良好效果;接着讲述自己初到齐国听闻齐宣王园林中杀麋鹿如杀人罪,表明此园林对百姓限制严苛,如同陷阱,故而百姓觉得大。通过对比,鲜明突出统治者是否与民同乐的差异,有力论证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在表达技巧上,运用对比手法增强说服力,语言逻辑清晰,义正辞严,尽显孟子的论辩智慧与儒家风范。

3. 作品点评

《文王之囿》一文,体现了孟子作为孔子之后最重要儒学大师的思想。他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后世尊其为“亚圣”,此篇所呈现的“民贵君轻”论点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屈原《九歌·东君》

下一篇:先秦·屈原《怀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