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èr
zhāng​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浏览量:2
shùn
quǎn
zhī
zhōng
yuè
bǎn
zhù
zhī
jiān
jiāo
yán
zhī
zhōng
guǎn
shì
sūn
shū
áo
hǎi
bǎi
shì
tiān
jiāng
jiàng
rèn
shì
rén
xiān
xīn
zhì
láo
jīn
è
饿
kòng
shēn
xíng
luàn
suǒ
wéi
suǒ
dòng
xīn
rěn
xìng
zēng
suǒ
néng
rén
héng
guò
rán
hòu
néng
gǎi
kùn
xīn
héng
ér
hòu
zuò
zhēng
shēn
ér
hòu
jiā
shì
chū
guó
wài
huàn
zhě
guó
héng
wáng
rán
hòu
zhī
shēng
yōu
huàn
ér
ān
tiān
shí
rén
sān
zhī
chéng
zhī
guō
huán
ér
gōng
zhī
ér
shèng
huán
ér
gōng
zhī
yǒu
tiān
shí
zhě
rán
ér
shèng
zhě
shì
tiān
shí
chéng
fēi
gāo
chí
fēi
shēn
bīng
fēi
jiān
fēi
duō
wěi
ér
zhī
shì
rén
yuē
mín
fēng
jiāng
zhī
jiè
guó
shān
zhī
xiǎn
wēi
tiān
xià
bīng
zhī
dào
zhě
duō
zhù
shī
dào
zhě
guǎ
zhù
guǎ
zhù
zhī
zhì
qīn
pàn
zhī
duō
zhù
zhī
zhì
tiān
xià
shùn
zhī
tiān
xià
zhī
suǒ
shùn
gōng
qīn
zhī
suǒ
pàn
jūn
yǒu
zhàn
zhàn
shèng

译文

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的手中得到释放并被任命为相,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被赎买回来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是为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表现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逐句剖析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历山耕田,后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 畎亩:田地。,发:兴起,这里指被任用。,舜:姚姓,名重华。唐尧时耕于历山(在今山东济南东南,一说在今山西永济东南),“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尧帝使其人山林川泽,遇暴风雷雨,舜行不迷,于是传以天子之位。国名虞,史称虞舜。事迹见于《尚书·尧典》及《史记·五帝本纪》等。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 版筑: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筑,捣土用的杵。,举:选拔、任用。,傅说:殷商时为胥靡(一种刑徒),筑于傅险(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陆东)。商王武丁欲兴殷,梦得圣人,名曰说,视群臣皆非,使人求于野,得傅说。见武丁,武丁曰:“是也。”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遂以傅险为姓,名为傅说。事迹见于《史记·殷本纪》等。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胶鬲原以贩卖鱼盐为生,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王。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胶鬲:商纣王大臣,与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称贤人。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的手中得到释放并被任命为相,

# 管夷吾举于士:管仲(名夷吾)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管仲作为罪人被押回齐国,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管夷吾:管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家贫困。辅佐齐国公子纠,公子纠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齐桓公知其贤,释其囚,用以为相,尊称之为仲父。《史记管晏列传》举于士:从狱官手中释放出来,进而得到任用。士:狱官。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

# 孙叔敖举于海:孙叔敖隐居海滨,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为相。孙叔敖,为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时为楚国令尹(宰相)。本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称为鄙。海:海滨。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被赎买回来起用。

# 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从奴隶市场里被赎买回来起用。虞亡后被俘,由晋入秦,又逃到楚。后来秦穆公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出来,用为大夫百里奚,春秋时期虞(yú)国大夫。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

# 也: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是:代词,这,这些。,任:责任,担子。,故:所以。

"必先苦其心志":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 心志:意志。,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必:一定。

"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劳累,

#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 体肤:肌肤。,饿:饥饿,这里是使动用法。

"空乏其身":使他身处贫困之中,

# 空乏:财资缺乏。

"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 所为:所行。,乱:扰乱。,拂:违背。

"所以动心忍性":是为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

# 动心忍性: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 能:才干。,曾益:增加。曾,同“增”。

"人恒过":人常常犯错,

# 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常。过:犯错误。

"然后能改":然后才能改正;

# 然后:这样以后。

"困于心":内心忧困,

"衡于虑":思虑堵塞,

# 衡: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

# 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

# 征于色: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表现。

"发于声":表达在声音中,

# 发:显露、流露。

"而后喻":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 喻:了解、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

#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拂,同“弼”,辅佐。,法家:守法度的大臣。,入:指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 敌国: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敌,匹敌、相当。,出:指在国外。

"国恒亡":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样,就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天时:宜于做某事的气候条件。

"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 人和:众人的团结一致。

"三里之城":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

#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七里之郭":有方圆七里的外城,

#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一道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 之:代这座城。,而:前一个“而”字表修饰关系;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环:围。

"夫环而攻之":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

# 夫:句首发语词,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必有得天时者矣":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

"然而不胜者":可是不能取胜,

# 胜:取得胜利。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也:表判断语气,“是”。,是:这。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 非:不是。,城:城墙。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

#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米粟非不多也":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

# 多:充足。,非:不是。,米粟:泛指粮食。粟,谷。

"委而去之":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

#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故曰":所以说,

# 故:连词,因此,所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以:介词,凭,靠。,域:名词用作动词,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 险:险要。,山溪:山河。,国:国防。,固: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 兵革之利:指武器的锐利。,以:凭借,依靠之意。,威:震慑。

"得道者多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 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失道者寡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 寡:少。

"寡助之至":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

# 至:极点。

"亲戚畔之":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

# 畔:同“叛”,背叛。,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多助之至":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顺之":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 顺:归顺,顺从。

"以天下之所顺":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攻亲戚之所畔":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 畔:同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

#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故:所以。

"战必胜矣":战就一定能胜利。

# 胜:取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孟子二章》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共七篇。《孟子二章》篇幅更长,议论更多,许多段落都有完整的结构。书中大量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磅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战国时期孟子及其弟子写的一篇议论文,出自《孟子·告子下》。在这篇文章中,孟子通过列举古代圣贤如舜、傅说等人的经历,以及讲道理的方式,说明了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激发潜能、奋发向上,磨难也能促使人取得新的成就。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用舜、傅说等人的事例,说明忧患能够激励人成长;第二部分从个人发展和国家兴亡两个方面,进一步论证了“生于忧患则生,死于安乐则亡”的道理。全文结构紧凑,论证严密,语言流畅,运用排比和对仗的句式,使文章节奏鲜明,气势充沛。其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广为流传的名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的关系,通过层层比较,最终得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文章的论证过程清晰严谨,逻辑性强。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使论述更有说服力。全文结构完整,分析细致,议论宏大,气势流畅,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感染力。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站在正义和仁义的立场上,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违背道义,就会陷入孤立。作者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的比较分析,论证了“人和”最为重要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亚圣”

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期思想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受业于子思(孔伋,孔子之孙)门人,历游齐、宋、滕、魏等国,曾任齐宣王客卿。孟子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亚圣”。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施仁义以统一中国。政治上强调“民贵君轻”,哲学上主张性善论,教育上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经济上推行“井田制”,省刑薄赋,对后世影响极大。他晚年遂退居讲学,与弟子著书七篇,即为《孟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子出身于鲁国的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是鲁国晚期显赫一时的孟孙氏。但到孟子出生时,由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家族已经衰落,被迫从鲁国迁居到邹国。关于孟子的父母,如今已难以考证,只知道他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为了孟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孟母曾三次搬家择邻,并用“断机教子”的方式激励他勤奋读书。孟子40岁后,除了收徒讲学,还开始游历各国,接触政界人物,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百姓最重要,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最轻。他反对诸侯间的兼并战争,认为战争过于残酷,主张推行“仁政”来统一天下。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善良的本性是人类独有的特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繁。对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只满足于现状、不求进步,就难以在乱世中生存;对个人而言,如果贪图安逸、缺乏应对困境的能力,遇到困难时就会无所适从,甚至陷入绝境。正因如此,孟子写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意在告诫人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才能长久安稳;如果安于享乐、不思进取,就可能招致灾祸,陷入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励志哲理文。介绍了孟子以舜、傅说等圣贤事例与讲道理结合,论证忧患激发潜能、磨难促成成就的观点;体现了孟子对个人与国家在逆境中成长的深刻洞察;营造了结构严谨、排比磅礴的论述气势;表达了“生于忧患则生,死于安乐则亡”的警世哲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是一篇议论文,也是一篇政治哲理文。介绍了孟子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得出“人和”至上的结论;体现了孟子对正义与道义在治国为人中重要性的强调;营造了逻辑严密、排比有力的说理风格;表达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核心思想。

2. 写作手法

比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比兴手法​,第一段的“六位圣贤”事例——以具体人物比兴,文章开头没有直接说“苦难能磨炼人”,而是列举舜、傅说等六位出身低微却最终成就大业的人物。这些人物经历的共同点是:都曾饱受磨难(如舜耕田、傅说做苦役、管仲被囚等),最终被重用。通过具体人物的真实经历作为“比”(比喻),引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结论。比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比兴手法​,用“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攻城失败(天时不如地利)和“城高池深却弃城而逃”(地利不如人和)两个战例(“比”),引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主张(“兴”)。

3. 分段赏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文章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观点,而是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古代圣贤的例子。他们原本都出身贫贱,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最终才担当大任,成就一番事业。这些经历让他们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从而变得更加坚韧和成熟。因此,文章最后总结说,上天如果要赋予一个人重大使命,往往会先让他经受各种磨难,比如饥饿、贫困、挫折等,以此来锻炼他的意志和能力,使他具备承担重任的条件。​第二段:​​接着,孟子进一步指出:“人常常会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顿,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辞中,然后才能被人理解。”这段话讲的是人在忧患中成长的道理。人不可能不犯错,但能及时改正,就能获得进步。这种进步不仅是道德上的提升,也包括对世界的认识和能力的提高。人在困境中磨炼意志,突破自我,最终有所成就。人是有情感的,外界的变化会引发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人往往会被这些情绪困扰。但通过表情和语言的表达,人们可以获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正是在与忧患的斗争中,人们找到了生存的方式,理解了生命的意义,获得了成长的信心和自由。这一段主要讲的是精神层面的忧患如何促使人成长。​​第三段:​​最后,孟子说:“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直言进谏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均力敌的敌国威胁,国家往往会走向灭亡。”这段话讲的是安逸导致衰亡的道理。如果一个国家内部没有能干的大臣辅佐,外部又没有强大的对手施压,国君就容易沉迷享乐,疏于治理,最终导致国家衰败甚至灭亡。这就是“死于安乐”的含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一段中,作者通过比较“天时”“地利”“人和”三者,提出了中心论点。文中用了两个“不如”,突出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孟子所主张的“仁政”思想。这种比较,主要是将前两者与后者进行对比,意在说明在战争中,各种客观因素都比不上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人和”这一关键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物质条件,而是人的团结和人心的向背。作者用相同的句式、肯定的语气来表达这一观点,语言斩钉截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段主要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即使占据了有利的“天时”,也不一定能攻破占据“地利”的城池。文中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这座城规模小,防守难度大;“环而攻之”说明进攻方力量强大,掌握主动权;但结果却是“而不胜”,进攻失败。这说明,虽然进攻方在“天时”上占优势,但守方凭借“地利”进行有效抵抗,最终使进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导致失败。这个例子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则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作者举例说明,即使拥有坚固的城池、深广的护城河、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粮食等优越的“地利”条件,如果内部不团结,缺乏“人和”,最终还是守不住。这种情况下,守方往往选择弃城而逃,而进攻方虽然缺乏“地利”,却因为“人和”而取得胜利。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第四段中,作者用“故曰”承接前文观点展开论述。他先连用三个结构相似的否定句,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都不能只依靠“天时”和“地利”,从反面突出了“人和”的关键作用。随后,作者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结论点明主旨——这里的“道”指的是施行仁政,这个论断揭示了“人和”的本质内涵。接着,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进一步论证:当失去民心时,连最亲近的人都会背叛;而得到民心支持时,则会赢得天下人的拥护。最后,作者用“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总结全文,既阐明了“人和”的重要意义,也使文章的中心论点得到升华。这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最后一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把这一观点从战争领域推广到治国理政,使文章的意义更加深远。文中提到的“得道”,其实也就是施行仁政、赢得人心,即实现“人和”。得人心者,能得到广泛支持,战无不胜;失人心者,则会众叛亲离,不攻自破。因此,最后一段不仅不是多余的,反而起到了总结和升华主题的作用,使孟子的政治主张更加全面和具有现实意义。

4. 作品点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举了一些古代贤人经历苦难后成就大事的例子,说明人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才能锻炼意志、提升能力,从而承担重任。如果长期处于安逸舒适的环境中,人容易失去奋斗精神,最终可能走向失败。这个道理对个人成长和国家管理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分析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指出“人和”最为重要。文章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只有坚持正义和道义,才能赢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从而在各种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清焦循

# 是恁么眼,大贤!大贤!

明李贽《四书评》

# 忧患安乐在人,自心上看,方得此章秘旨。

明末清初张岱《四书遇》

# “苦心志”是“动心”,“劳筋骨”三句是“忍性”,“行拂乱”是“益不能”,陈定宇分配极好。又曰:“而后作”,如太甲悔过,自怨自艾,处仁迁义。“后”字对上“先”字,“法家拂士”对上“征色”“发声”,“敌国外患”对上“困心”“衡虑”。举有国以包在下者,不是又推开说。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六

# 忧患未必便生,然忧患则警戒而其虑深,有生全之理。安乐未必便死,然安乐则多怠肆而其志荒,有死亡之理。又引绍闻语:盖忧患逆其情欲而存其戒惧之心,此所以生也;安乐顺其情欲而滋其怠肆之意,此所以死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人当日诵斯言。

清王步青《孟子集注本义汇参》引陈氏语

# 通体盘旋,为末二句蓄势,章法极奇,贾生《过秦》所自出。千盘百折,厚集其阵,纯用劲折,无波磔痕。

清吴闿生《重订孟子文法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柏舟》

下一篇:先秦·孟子《孟子四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