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沈佺期浏览量:2
jiā
shào
jīn
táng
hǎi
yàn
shuāng
dài
mào
liáng
jiǔ
yuè
hán
zhēn
cuī
shí
nián
zhēng
shù
liáo
yáng
bái
láng
běi
yīn
shū
duàn
dān
fèng
chéng
nán
qiū
cháng
shuí
wèi
hán
chóu
jiàn
gèng
jiào
míng
yuè
zhào
liú
huáng

译文

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逐句剖析

"卢家少妇郁金堂":卢家年轻的主妇,居住在以郁金香浸洒和泥涂壁的华美的屋宇之内,

# 郁金堂:以郁金香料涂抹的堂屋。郁金是一种香料,和泥涂壁能使室内芳香。堂,一作“香”。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卢家少妇:梁武帝萧衍诗中的人物,后来泛指少妇。

"海燕双栖玳瑁梁":海燕飞来,成对成双地栖息于华丽的屋梁之上。

# 玳瑁:海生龟类,龟甲呈黄褐色相间花纹,极美观,古人用为装饰品。,海燕:又名越燕,燕的一种。因产于南方滨海地区(古百越之地),故名。

"九月寒玷催木叶":九月里,寒风过后,在急切的捣衣声中,树叶纷纷下落,

# 木叶:树叶。,寒玷:指捣衣声。砧,捣衣用的垫石。古代妇女缝制衣服前,先要将衣料捣过。为赶制寒衣妇女每于秋夜捣衣,故古诗常以捣衣声寄思妇念远之情。

"十年征戌忆辽阳":丈夫远征辽阳已逾十载,令人思念。

# 辽阳:辽河以北,泛指辽东地区。

"白狼河北音书断":白狼河北的辽阳地区音信全部被阻断,

# 音:一作“军”。,白狼河:今辽宁省境内之大凌河。

"丹凤城南秋夜长":幽居在长安城南的少妇感到秋日里的夜晚特别漫长。

# 丹凤城:此指长安。相传秦穆公女儿弄玉吹箫,引来凤凰,故称咸阳为丹凤城。后以凤城称京城。唐时长安宫廷在城北,住宅在城南。长安大明宫正南门为丹凤门(见《两京城坊考》卷一)。

"谁为含愁独不见":她哀叹我到底是为哪一位思而不得见的人满含哀愁啊,

# 谁为:即“为谁”。为,一作“谓”。

"更教明月照流黄":为何还让那明亮的月光照在帏帐之上。

# 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一说指衣裳。,照:一作“对”。,更教:一作“使妾”。教,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独不见》是唐代诗人沈佺期的一首七言律诗,以闺怨为主题,描写了一位少妇对远方征人的深切思念。诗中通过描绘少妇居所的华美与孤独、秋夜的漫长与寂寥,以及音信断绝的痛苦,表达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分离之苦。沈佺期运用了对比和象征手法,如“海燕双栖”与“独不见”形成鲜明对比,明月照流黄的意象则加深了愁绪的渲染。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征戍制度下普通人的生活与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沈佺期(656?~716?),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人,祖籍吴兴(今浙江湖州)。高宗上元进士。中宗即位,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他写了不少宫廷应制诗,虽多为歌功颂德的内容,然而表现技巧却代表了初唐同类诗歌的最高成就。流放期间诸作,多抒写凄凉境遇,诗风为之一变。又创制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律体谨严精密,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有《杂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独不见》是沈佺期在唐高宗时期创作的一首闺怨诗。当时唐朝边疆战事频繁,许多男子被征召入伍,长期戍边不归。诗人通过描写卢家少妇独守空闺的愁苦,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分离之苦。诗中“十年征戍忆辽阳”道出了征人长期戍边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闺怨为主题的诗,通过描绘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形象,抒发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离别之苦。诗中少妇居住在装饰华美的郁金堂中,却因丈夫远戍辽阳而孤独愁苦。全诗通过环境烘托和心理刻画,展现了唐代边塞战争背景下普通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2. 写作手法

拟人:尾联“明月”被赋予“凑趣”的主动性,思妇迁怒于月光照射帏帐,将自然景物人格化,借对明月的抱怨曲折展现其愁苦难耐的心境,拓宽了望月怀远的抒情意境。比兴:开篇“海燕双栖”以禽鸟相依起兴,暗喻夫妇分离的现状,既交代环境,又以兴句引出思妇的伤怀,符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比兴传统。

3. 分段赏析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以浓笔重彩勾勒闺阁环境,“郁金堂”谓墙壁以郁金香合泥涂抹,香气弥漫室内,“玳瑁梁”指屋梁装饰海龟甲片,光华闪烁,二者皆以珍贵材料极言居处华美。“海燕双栖”四字尤见匠心,海燕雌雄相伴栖息梁间,其相依之态与少妇独处之状形成鲜明对照,虽未直言孤寂,而孤寂自现。此句暗用比兴,以梁间双燕的亲密景象,隐隐触动少妇心中对夫妻团聚的渴望,为后文抒情埋下伏笔。次句以下引入秋夜声响,“寒砧催木叶”一句造语独特。秋深之际,捣衣砧声与落叶声交织,本是秋风催落树叶、砧声因寒而起的自然顺序,诗人却颠倒主宾,着一“催”字,仿佛砧声在催促木叶飘落,实则是借这种语序的调整,凸显声音对人物心理的强烈刺激。萧萧落叶与咚咚砧声,在少妇耳中化为时光流逝的信号,催迫着她想起夫婿远戍十年未归,更觉岁月难捱、空房难守,将外在声响与内心愁绪巧妙勾连。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转写空间与时间的双重煎熬。“白狼河北”呼应前文“辽阳”,点出征夫所在之地遥远荒僻,“音书断”三字凝练道出十年间消息隔绝的现实,少妇对夫婿的境况一无所知,唯有在秋夜中反复揣度:他是否安好?是否仍有归期?“丹凤城南”指少妇所居的长安城南,一北一南,地域的遥远加剧了思念的茫远。“秋夜长”三字看似寻常,却将秋夜的漫长与少妇的辗转难眠融为一体,时光在思念与担忧中被无限拉长,每一刻都充满煎熬。尾联“含愁独不见,明月照流黄”以景语作结,却力有千钧。少妇因愁思难遣而夜不能寐,抬头却见明月透过窗纱,将流黄帷帐照得雪亮。月光本是自然之物,此刻却被少妇视为“添愁”的缘由,这种迁怒于月的举动,看似无理,却恰是情至深处的自然流露。月的明亮与室内的孤寂形成反差,更衬出她内心的凄凉。诗人不直接写愁之深,而借月光的耀眼来暗示其心烦意乱,使抽象的愁绪有了具体可感的依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唐代闺怨诗中占据一定位置,其艺术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华美的居住环境与人物凄凉的心境形成对比;二是时空处理上,十年征戍的漫长与秋夜的悠长相互映衬;三是心理刻画细致,借助景物描写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沈佺期通过这首诗体现了律诗在情感表达上的潜力,对后世闺怨题材诗歌创作有影响。诗中涉及的战争与家庭的主题,至今仍有现实关联。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郢《山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照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