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èng
guó
zhōu
liú
shì
shǐ
使
jūn
sān
táng
xīn
èr
shí
yǒng
·
·
zhú
jìng

朝代:唐作者:韩愈浏览量:1
chén
cóng
sǎo
yǒu
niǎo
lìng
tán
ruò
yào
tiān
fēng
yuè
yīng
chú
shù
bǎi
gān
竿
guó
zhōu
shǐ
zhái
lián
shuǐ
chí
zhú
lín
wǎng
wǎng
wéi
tíng
tái
dǎo
zhǔ
chù
wéi
sān
táng
liú
xiōng
shì
zhōng
chū
zhōu
zài
rèn
suì
zhí
xiū
rén
zhì
zhōu
zhōng
chēng
shì
zēng
shì
cóng
ér
yóu
jiān
yòu
zuò
èr
shí
shī
yǒng
shì
liú
xíng
jīng
shī
wén
shì
zhēng
zhī
liú
shàn
tóng
zuò

译文

低垂的竹叶并不因为有尘土而作扫地的形状,高挺的竹竿上,也不要因为有鸟儿就去弹射。如果要让这竹径中再添上一些风月景致,就应该砍除掉几百竿竹子。虢州刺史的宅邸连着水池与竹林,常常修建亭台、岛屿和水渚,将这片地方称为“三堂”。刘兄从给事中的职位外调任虢州刺史,在任数年,政务处理得当,百姓安定,州中号称太平无事,他又对三堂大加修缮增饰。他带着子弟在其中游赏,还创作了二十一首诗来歌咏这里的景致与生活,这些诗在京城流传开来,文人雅士纷纷作诗唱和。我与刘兄交好,因此也一同创作了这首诗。

逐句剖析

"无尘从不扫":低垂的竹叶并不因为有尘土而作扫地的形状,

"有鸟莫令弹":高挺的竹竿上,也不要因为有鸟儿就去弹射。

"若要添风月":如果要让这竹径中再添上一些风月景致,

"应除数百竿":就应该砍除掉几百竿竹子。

"虢州刺史宅连水池竹林":虢州刺史的宅邸连着水池与竹林,

"往往为亭台岛渚":常常修建亭台、岛屿和水渚,

"目其处为三堂":将这片地方称为“三堂”。

"刘兄自给事中出刺此州":刘兄从给事中的职位外调任虢州刺史,

"在任余岁":在任数年,

"职修人治":政务处理得当,百姓安定,

"州中称无事":州中号称太平无事,

"颇复增饰":他又对三堂大加修缮增饰。

"从子弟而游其间":他带着子弟在其中游赏,

"又作二十一诗以咏其事":还创作了二十一首诗来歌咏这里的景致与生活,

"流行京师":这些诗在京城流传开来,

"文士争和之":文人雅士纷纷作诗唱和。

"余与刘善":我与刘兄交好,

"故亦同作":因此也一同创作了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径》是唐代韩愈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不太合韩公“奇崛险怪”诗风,宁可信这是韩公为后人郑板桥所写。开篇描绘出竹径因翠竹茂密,鲜少落尘,无需刻意清扫,尽显自然纯净之态。则传递出对自然生灵的爱护,希望鸟儿能自在栖息,不受惊扰,维护这一方和谐。后两句笔锋一转,指出过于茂密的竹林虽有清幽之姿,却阻碍了清风明月,若想增添风月之韵,需除去部分竹子。此诗以竹径为切入点,在对竹径景色的描绘中,寄寓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展现出淡泊、追求闲适自适生活意趣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句“无尘从不扫”​以简单笔触勾勒居所环境,“无尘”点出庭院的洁净清幽,“从不扫”则显诗人顺应自然的随性。不刻意打理的姿态,暗含对繁琐俗务的摒弃,于日常细节中透出闲居的自在。​次句“有鸟莫令弹”​转向对待生灵的态度,“有鸟”写自然生机闯入居所,“莫令弹”的叮嘱,传递出对鸟儿的珍视与呵护。这一细节打破人与物的隔阂,展现诗人与自然相融的善意,让闲居生活添了份温情与生机,深化了自适的意趣。​第三句“若要添风月”​由日常景致转向对意境的追求,“风月”代指自然雅趣,“添”字显诗人对精神境界的向往。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更浓郁的自然意趣,暗藏对生活品质的独特追求,让闲居不止于安逸,更有精神层面的寄托。​末句“应除数百竿”​承接上句,给出营造风月的具体办法。“除数百竿”指除去过多的竹林,以让风月得以流转。看似决绝的举动,实则是对自然平衡的深谙,不贪多求密,尽显诗人对闲居之道的通透,让超然心境落到实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岑参《题梁锽城中高居》

下一篇:唐·张祜《采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