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不改旧山河":汾阳王旧宅的门前,山河依旧是往昔的模样。
# 旧山河:江山依旧。
"破虏曾轻马伏波":缅怀郭氏,他的功劳大概要胜过东汉的马援。
# 马伏波:即马援,他曾佐光武帝刘秀创建东汉王朝,因南征有功,封伏波将军。
"今日独经歌舞地":今日独自经过汾阳旧宅的歌舞楼,
# 歌舞地:即歌舞楼,郭予仪曾建歌舞楼,纵情声色。
"古槐疏冷夕阳多":只见旧宅前古老的槐树稀疏冷落,夕阳的余晖洒落一地。
# 冷:一作影。,古槐:古代贵族住宅前多植槐树。
晚唐诗人
赵嘏(806?~852),唐代诗人。字承祐,楚州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会昌进士,大中年间,任渭南尉,世称赵渭南。赵嘏颇有诗名,尤工七言律诗,清圆流畅,律切工稳,与杜牧、许浑的诗风相近。诗作中时有警句,所作“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二句,为杜牧激赏,称其“赵倚楼”。代表作品有《长安秋望》《寄归》。著有《渭南诗集》2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诗文描绘了汾阳旧宅今日的冷落荒凉,通过描写郭氏旧宅凄凉衰败之景,抒发了对郭子仪的怀念,同时感叹统治者对其不公平待遇,寄意深婉,造境苍凉。
2. 写作手法
用典:次句“破虏曾轻马伏波”使用典故,“马伏波”指东汉马援,他曾封伏波将军,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的战争中建立殊勋。作者将郭子仪与马援相比较,指出郭子仪在“破虏”方面与马援战功类似,且功勋远超马援,借此强调郭子仪功绩之高,同时为后文描写唐室对功臣的薄待作有力铺垫,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表达更具深度。对比:前两句写郭子仪昔日建立殊功、名重一时,后两句描绘其旧宅今日冷落荒废,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出郭子仪身后的凄凉境遇,既抒发了对郭子仪的怀念之情,也暗讽了统治者对功臣的凉薄寡恩。借景抒情:“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此句将郭子仪恢复山河的史实与眼前古槐夕阳之景融合,构建含蕴深远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经汾阳旧宅》首句“门前不改旧山河”,以简洁质朴的语言起笔,“不改”二字强调郭子仪旧宅门前山河依旧,看似是客观陈述,实则暗含今昔对比,为后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同时照应诗题,点明所写对象为汾阳旧宅。次句“破虏曾轻马伏波”,运用用典手法,将郭子仪与东汉名将马援相比,马援曾为伏波将军,在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中立下战功,而诗人认为郭子仪“破虏”之功远超马援,高度赞扬了郭子仪恢复唐室的卓越功勋,也委婉表达出对其应受唐室长久尊重却未得的不平之意。第三句“今日独经歌舞地”,一个“独”字突出诗人独自经过昔日繁华歌舞之地的孤寂感,“歌舞地”三字既暗示郭子仪生前的荣耀辉煌,又与“今日”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繁华不再的凄凉。末句“古槐疏冷夕阳多”,通过景物描写,描绘出古槐稀疏冷清、夕阳余晖洒落的画面,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诗人对功臣身后凄凉境遇的感慨、对统治者凉薄寡恩的不满,融入这苍凉的景色之中,“疏冷”二字炼字精妙,生动展现出旧宅的荒废,“夕阳多”则进一步渲染出衰败、寂寥的氛围。全诗四句,层层递进,通过今昔对比、用典、借景抒情等手法,既表达了对郭子仪的怀念,又委婉讽刺了朝廷对功臣的不公待遇,情感深沉,意味悠长。
# 谢叠翁谓崔护《题城南庄》诗妙,岂若此后二句之有味。然崔诗清雅,赵诗明响,各有好处。
明周埏《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晚七绝》
# 张籍《法雄寺东楼》诗云:“汾阳旧宅今为寺,止有当年歌舞楼。四十年来车马路,古松深巷暮蝉愁。”观此,则宅已为寺矣。按史称,郭氏子孙富贵封爵,至开成后犹不绝,则其宅不应在贞元、元和中已为寺也。然《郭唏传》云:卢杞秉政,多论夺郭氏旧宅。德宗稍闻,乃诏曰:“子仪有大勋,尝誓山河琢金石,自今有司毋得受。”按:此诏虽禁有司论夺,未尝以已夺者还之也。岂宅为寺在此时乎?夫以子仪之勋,肉未寒而不保其室,德宗待功臣何薄耶?故此诗第一、第二句深致意焉。
清高士奇《三体唐诗辑注》卷一
# “山河不改”而曰“门前”,其意无限。用“伏波”者,与帝为婚姻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见山河如故,而恢复山河者已不堪凭吊矣。可感全在起句。
清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集》卷二十
# 一起已具全神。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此非仅伤兴废,乃叹本朝待功臣之薄也。用意全在上半首。山河之誓,千古不改。今门前山河如故,而功臣之第已如此。次句复著明显功,以形其薄。用意深婉,所以有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
上一篇:唐·韦应物《西塞山》
下一篇:唐·李商隐《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