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青山行已尽":数不尽的青山已经走过,
# 无限:无穷无尽。连绵不绝。
"回看忽觉远离家":回头看时忽然感觉已经远离家乡。
# 回看:回首眺望。
"逢高欲饮重阳酒":遇到高处就想饮重阳酒,
# 重阳酒:此指菊花酒。,逢高:适逢登高之日,即重阳日。
"山菊今朝未有花":今天山上的菊花还没有开花。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重阳纪行诗。诗描绘了重阳这天,诗人在峡道行走,走过连绵青山后,突然意识到离家甚远,心中涌起思乡之情。恰逢重阳登高饮酒之际,诗人想借酒消愁,却发现山菊还未开花,未能满足重阳赏菊饮酒的传统愿望,进一步加深了失落情绪。整首诗以质朴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重阳日远离家乡的思乡之愁和赏菊饮酒愿望未达成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诗人行走在峡道,看着无尽青山,回头看到已走过的路,触景生情,产生远离家乡的感慨,从而抒发思乡之情。
3. 分段赏析
诗人漂泊异乡,恰逢重阳节之际踏入峡道。一路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崇山峻岭,奇峰罗列,自然风光绮丽非凡,每一处景致都令人沉醉不已。诗的开篇首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奇崛之韵。读来仿若能亲眼目睹那悬崖高耸、深谷幽邃,漫山枫林尽染;侧耳倾听,松涛阵阵,泉流潺潺,鸟鸣婉转,声声交织,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大自然的绝美风光之中,流连忘返。正因如此全身心地投入赏景,第二句“回看忽觉远离家”才显得顺理成章。一个“忽”字,承接上句而来,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在前行途中,因专注于眼前美景,心无旁骛,杂念皆抛,甚至忘却了自己漂泊在外的游子身份。直至眼前连绵青山已被抛在身后,稍作停歇,回首望向走过的重重山峦时,才猛然惊觉自己早已远离家乡,身处异地他乡。此刻,往昔在家乡欢度重阳佳节的场景,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逢高欲饮重阳酒”,第三句中,诗人在绵延无尽的群山之间艰难跋涉,每至高处,重阳佳节的氛围便愈发浓烈,饮酒的欲望也愈发强烈。然而,身处这荒僻的山野之中,既无酒馆可寻,亦无美酒可饮,“欲饮”的念头终究只能化为泡影,空留遗憾。诗的结尾句,从表面上看,是在描述因地理环境与气候差异,山中菊花尚未绽放。但深入品味,其中饱含的是诗人客居他乡,重阳节欲饮酒而不得,赏菊花而无花,这种与家乡过节氛围截然不同所引发的淡淡哀愁。如此构思与运笔,让整首诗显得清新脱俗、精巧入微,意蕴深长。
上一篇:唐·孟郊《烂柯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