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兵又动":天下的兵乱又一次兴起,
# 天下兵又动:指唐王朝对藩镇的战争。贞元十五年(799)三月,彰义军节度使吴少诚反十五年十二月,又击溃了唐王朝的诸道讨伐军。十六年正月,唐德宗以韩全义为蔡州四面行管招讨使,统辖十七道兵以对付吴少诚。
"太平竟何时":到底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的日子。
"吁谟者谁子":管理朝政、出谋划策的究竟是些什么人啊,
# 吁谟者:指宰相。吁:一作𬣙。
"无乃失所宜":国家大事还是有处置失当的地方。
"前年关中旱":前年关中地区遭到旱灾,
"闾井多死饥":乡村里不少人都活活饿死。
# 闾井多死饥:贞元十四年冬,京师饥。
"去岁东郡水":去年东郡又发大水,
# 去岁东郡水:贞元十五年秋,郑滑大水。贞元十五年滑州、郑州一带黄河决口。
"生民为流尸":好多百姓又被淹死。
"上天不虚应":老天爷是不会没有原因而报应的,
"祸福各有随":是降祸还是降福都各有缘故。
"我欲进短策":我想要呈上一封治国的短策,
"无由至彤墀":却没有机会到达皇帝跟前。
# 彤墀:犹言丹墀,指皇帝殿阶,即皇帝面前。
"刳肝以为纸":只好挖空肝脏作纸张,
"沥血以书辞":滴出鲜血来书写呈辞。
"上言陈尧舜":上边陈述尧舜圣贤的道理,
"下言引龙夔":下边引用龙夔治国的方法。
# 龙夔:舜时的两个贤臣。
"言词多感激":策上的文字慷慨激昂,
# 感激:感慨而激动。指言辞的内容都是真情实感。
"文字少葳蕤":文字也朴实无华。
# 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比喻文采。
"一读已自怪":读第一遍时自己就已然觉得怪异,
"再寻良自疑":再三寻思,又开始疑虑重重。
"食芹虽云美":就好比吃芹菜,虽然自己觉得味道很好,
"献御固已痴":但要献给皇上就有些愚痴了。
# 献御:进献食物给皇上。
"缄封在骨髓":只好把它封存在心里,
# 缄封:紧闭深藏。
"耿耿空自奇":耿耿于怀,而空自叹奇。
# 耿耿:烦躁不安,心事重。
"昨者到京城":前些日子我到京城里来,
"屡陪高车驰":时常陪着达官贵僚的高车到处驱驰。
# 高车:指达官贵人。
"周行多俊异":朝廷中也多俊才高士,
"议论无瑕疵":他们的议论也没有什么错误。
"见待颇异礼":对待我的态度也非常客气,
"未能去毛皮":但也始终是停留在表面上罢了。
"到口不敢吐":因此我的话到了嘴边也不敢倾吐,
"徐徐俟其巇":只好耐心地等待着时机。
"归来戎马间":我回到徐州,处在戎马之中,
"惊顾似羁雌":不时被惊动而四下顾盼,就像失去了伴侣的孤雌。
# 羁雌:没有伴侣的鸟。
"连日或不语":好几天都不作声,
"终朝见相欺":终日都被别人欺侮。
"乘闲辄骑马":只要一有空闲,我就骑上马,
"茫茫诣空陂":漫无目的地走向空荡荡的山坡。
# 陂:山旁。
"遇酒即酩酊":如果碰到有酒喝就喝个酩酊大醉,
"君知我为谁":你知道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吗。
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贞元进士,官至礼部侍郎。谥号文。因昌黎(今辽宁义县)是韩氏郡望,其文中常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诗与孟郊齐名,并称“韩孟”。诗风奇崛雄伟,力求新警,有时流于险怪。又善为铺陈,好发议论,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对宋诗影响颇大。代表作品有散文《师说》《祭十二郎文》,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山石》等。著有《昌黎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的五言古诗,由唐代韩愈创作。诗中讽刺之意暗隐,忧怨间满是伤感无奈。其语言平浅却内涵深厚,节奏起伏且气势强盛,生动再现了一位不合时宜、满腹伤感的孤独文人形象。
2. 分段赏析
“天下兵又动,太平竟何时。吁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开篇诗人直击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天下兵又动”,一个“又”字,道尽百姓对战争的厌倦与无奈,频繁的战乱让百姓苦不堪言,诗人不禁发出“太平竟何时”的深切追问,这一问,饱含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紧接着,诗人将质疑的目光投向朝廷的决策之人,“吁谟者谁子,无乃失所宜”,他怀疑那些谋划国事的人举措失当,为全诗奠定了批判现实的基调,展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诗人具体描述了百姓遭受的灾难。“前年关中旱,闾井多死饥”,前年关中大旱,村落里百姓因饥饿大量死亡,呈现出一幅凄惨的人间炼狱景象。“去岁东郡水,生民为流尸”,去年东郡遭遇水灾,民众被洪水冲走成为流尸,画面惨不忍睹。“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诗人认为上天降灾祸并非毫无缘由,似乎在暗示人间的苦难与朝廷的作为有关,进一步深化了对现实的批判。“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言词多感激,文字少葳蕤。一读已自怪,再寻良自疑。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这部分诗人倾诉自己的报国之心与无奈处境。“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诗人一心想要向朝廷进献治国良策,却连朝堂的台阶都无法靠近,满腔抱负无处施展。“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运用夸张手法,极言自己为进言的赤诚,即便肝脑涂地也要书写谏言。他在谏言中“上言陈尧舜,下言引龙夔”,陈述尧舜的治国之道,援引龙夔等贤臣事迹,言辞饱含情感,不事雕琢。然而,诗人自己读完都觉得怪异、疑惑,认为自己像献芹之人一样愚蠢,可这些想法又深深扎根心底,难以释怀,深刻体现出诗人的孤独与执着。“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诗人回忆在京城的经历。“昨者到京城,屡陪高车驰”,描绘出自己在京城跟随权贵出行的场景。表面上,“周行多俊异,议论无瑕疵”,周围都是才华出众之人,议论看似完美无缺。但实际上,诗人感觉自己“未能去毛皮”,难以融入其中。即便有想法,也“到口不敢吐,徐徐俟其巇”,只能小心翼翼,等待合适时机,反映出京城官场表面和谐下的虚伪与压抑。“归来戎马间,惊顾似羁雌。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诗人回到彭城,身处戎马之间,“惊顾似羁雌”,像失群的雌鸟般惊恐不安。“连日或不语,终朝见相欺”,在彭城的日子里,常常整日不说话,还总遭人欺瞒。于是诗人“乘闲辄骑马,茫茫诣空陂”,空闲时只能骑马到空旷之地排遣愁绪。“遇酒即酩酊,君知我为谁”,借酒浇愁,最后发出“君知我为谁”的感慨,无人理解自己的内心,尽显孤独与失意。
# 人人惊公多险句,余谓险字工夫,实从夷字经验而来。读此首,可以领悟关巧。
清诗人方世举《评注韩昌黎诗集》
# 不到“二雅”不肯捐,似此真是矣。
近代新建县文献委员会主任兼主编程学恂《韩诗臆说》
# 唐诸诗人,高者学陶、谢,下者学徐、庾,惟老杜、李太白、韩退之早年皆学建安,晚乃各自变成一家耳。……韩退之《孤臣昔放逐》、《暮行河堤上》、《重云》、《赠李观》、《江汉》、《答孟郊》、《归彭城》、《醉赠张秘书》、《送灵师》、《惠师》并亦皆此体,但颇自加新奇。
宋范温《潜溪诗眼》
# 韩诗语带粗颣痕。
明陆时雍《唐诗镜》
# 一肚皮不合时宜,无所发泄,于此章吐之。究竟不能尽吐,一起一结,感叹何穷!查晚晴曰:结语奇。连上数句读,觉公亦有不满于建封也。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忧时伤乱,感愤无聊,骑马空陂,不减途穷之哭。“周行”、“俊异”数语,风刺微婉,所谓“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娿”也。“刳肝”、“沥血”句,从少陵《凤凰台》诗化出。又庾信《经藏碑》有“皮纸骨笔”之句。退之虽不喜用释典,然运化前人词语,自无嫌也。
清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上一篇:唐·司空曙《风筝》
下一篇:唐·张籍《法雄寺东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