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旧宅今为寺":汾阳王昔日的宅第,如今已成寺院,
"犹有当时歌舞楼":还留存着当年那座歌舞楼。
"四十年来车马绝":四十年来,车马喧闹的景象已然断绝,
"古槐深巷暮蝉愁":古老槐树旁,幽深小巷里,暮蝉声声似含哀愁。
中唐著名诗人
张籍(766?~830?),唐代诗人。字文昌,祖籍苏州(今属江苏),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贞元进士,历任太常寺太祝、水部员外郎、国子司业等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因家境穷困,眼疾严重,孟郊称他为“穷瞎张太祝”。张籍的乐府诗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擅长“以俗言俗事入诗”,感情真挚深厚,描写细腻真切,生活气息浓厚,韵味悠远。其作品备受推崇,白居易称其“尤工乐府诗,举代少其伦”。张籍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代表作品有《江村行》《筑城曲》《野老歌》等。 著有《张司业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汾阳王旧宅改建为法雄寺的景象,借今昔对比,以歌舞楼、古槐深巷等意象,展现历史沧桑与权贵兴衰,抒发人事变迁的怅惘之情,传递盛衰之思,还暗含对统治者沉溺享乐的讽喻。
2. 写作手法
对比:“汾阳旧宅今为寺,犹有当时歌舞楼”,前句写曾经的汾阳王府如今变为寺庙,后句强调残留的歌舞楼,将“旧宅”与“今寺”、往昔权贵府邸的热闹和当下宗教场所的清净作对比,从地点到性质的改变,凸显岁月变迁中繁华消逝的落差,直观呈现历史更迭的沧桑感。以景结情:“古槐深巷暮蝉愁”,诗的结尾描绘古老槐树、幽深小巷、暮晚蝉鸣之景,不直接抒情,却让“古槐”的久远、“深巷”的寂寥、“暮蝉”的哀愁交融,将对世事兴衰的怅惘、历史变迁的叹惋,融入这一帧萧瑟画面,使情感含蓄深沉,余韵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句:“汾阳旧宅今为寺”,聚焦今昔地点的转换,“汾阳旧宅”曾是权贵府邸,承载往昔繁华;“今为寺”点明当下发生了巨变。以简洁对比,瞬间将悠久的历史伸展出来,让读者感知岁月对建筑、权势的改写,为全诗奠定“盛衰迭代”的怀古基调,是触发后文沧桑感的关键起笔。次句:“犹有当时歌舞楼”,“犹有”强调残留,“歌舞楼”是旧宅繁华的标志性符号。在“旧宅变寺”的大转变里,单独留存的“歌舞楼”,像时光标本,静静陈列往昔热闹,与当下寺庙的清净形成具体化对照,以建筑遗存,暗喻繁华虽逝、痕迹难消,加深了岁月桑田的层次感。第三句:“四十年来车马绝”,“四十年”量化时间跨度,“车马绝”从动态的角度继续写衰败——往昔权贵往来、车马盈门的热闹场景,随时间消逝,只剩门庭冷落。此句将时间的变迁(宅变寺)延伸到人事活动,用“绝”字强化繁华消歇的决绝,为末句渲染空寂蓄势。末句:“古槐深巷暮蝉愁”,以景结情收束主旨,“古槐”显示岁月久远,“深巷”衬托环境幽深,“暮蝉愁”借蝉鸣拟人化,把历史兴衰的怅惘、当下空寂的感触,融入到这幅暮色萧瑟的画面。无直接抒情,却让读者在古槐、深巷、暮蝉的交织里,体会到物是人非的寂寥,使怀古之思余韵悠长。
# 歌舞改为寺楼,犹是此宅之幸。
清黄周星《唐诗快》
# 汾阳以一代元勋,乃四十年中,棨戟高门,盛衰何速!赵嘏《经汾阳故宅》有“古槐疏冷夕阳多”句,与此诗词意相似,但张诗明言其改为法雄寺。以带砺铭功之地,为香灯禅诵之场,有唐君相,不知追念荩臣,保其世业;剩有词客重过,对槐阴而咏叹耳。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当时权势烜赫,车马盈门,与今日“深巷暮蝉”一相比较,自生富贵不长保之感;但此意用唱叹之笔出之,便觉深远。
近现代古典文学专家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韩愈《归彭城》
下一篇:唐·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答桐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