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ī

朝代:南北朝作者:萧衍浏览量:2
bái
yuè
xià
tuán
qiū
fēng
zhī
shàng
xiān
yáo
tái
hán
luó
shēng
yān
miào
huì
fēi
jié
jiā
nǎi
liáng
nián
chéng
lán
gāo
xiǎo
jiān
bēi
hàn
nán
yuè
jīn
shāng
yuàn
yàn
shuāng
duàn
niàn
dào
liǎng
qíng
xuán

译文

洁白的露水在明月的照耀下凝聚成团,在飒飒的秋风中,树枝上的叶子还显得鲜嫩。华丽的瑶台笼罩在一片青碧的雾气之中,轻薄的罗幕间升腾起紫色的烟雾。这美妙的相会并非在那繁华美好的时节,这美好的约会时光却是在这凉爽的秋季。玉壶中的水滴在夜晚快速地滴漏着,燃着的兰膏一直煎熬到破晓时分。往昔为牛郎织女难以跨越那宽阔的银河而感到悲伤,如今又为他们轻易地被银河所阻隔而感到伤心。他们的哀怨悲咽使得双方的思念都几乎断绝,两人怀着凄苦哀伤的心情,彼此的情感遥遥相隔,难以相聚。

逐句剖析

"白露月下团":洁白的露水在明月的照耀下凝聚成团,

"秋风枝上鲜":在飒飒的秋风中,树枝上的叶子还显得鲜嫩。

"瑶台含碧雾":华丽的瑶台笼罩在一片青碧的雾气之中,

"罗幕生紫烟":轻薄的罗幕间升腾起紫色的烟雾。

"妙会非绮节":这美妙的相会并非在那繁华美好的时节,

# 绮节:美好的节日。,会:相会。

"佳期乃凉年":这美好的约会时光却是在这凉爽的秋季。

"玉壶承夜急":玉壶中的水滴在夜晚快速地滴漏着,

# 急:形容时间过得很快。,玉壶:用玉做成的漏壶。

"兰膏依晓煎":燃着的兰膏一直煎熬到破晓时分。

# 煎:燃。,兰膏:古时用泽兰炼成的油脂,用来燃灯。

"昔悲汉难越":往昔为牛郎织女难以跨越那宽阔的银河而感到悲伤,

"今伤河易":如今又为他们轻易地被银河所阻隔而感到伤心。

# 河:指天河。

"怨咽双断念":他们的哀怨悲咽使得双方的思念都几乎断绝,

"凄悼两情悬":两人怀着凄苦哀伤的心情,彼此的情感遥遥相隔,难以相聚。

# 凄悼两情悬:玉台新咏七。《类聚》四。古今岁时杂咏二十五。文苑英华百五十八。《诗纪》六十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夕诗》是南北朝萧衍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前四句“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含碧雾,罗幕生紫烟”,描绘出白露时节月下、秋风中枝叶的景致,以及瑶台雾气、罗幕紫烟的清幽氛围,渲染出七夕节神秘而浪漫的气氛;中间四句“妙会非绮节,佳期乃凉年。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点明佳期在凉秋,以玉壶滴漏、兰膏煎燃表现时光流逝,暗示相会时间短暂;最后四句“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断念,凄悼两情悬”,借牛郎织女天河相隔、聚少离多的传说,抒发两情难续的哀怨与悲悼。全诗以清丽笔触,借景抒情,婉转地表达出对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意境凄美,富有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白露月下团,秋风枝上鲜。瑶台含碧雾,罗幕生紫烟。”诗人描绘了白露在月光下凝聚成团,秋风中树枝上的叶子尚显鲜嫩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而略带凉意的氛围。接着,视线转向瑶台,那里弥漫着碧色的雾气,罗幕中升起紫色的烟雾,为七夕节的到来渲染出神秘而浪漫的气氛,仿佛为牛郎织女的相会搭建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舞台。中间四句:“妙会非绮节,佳期乃凉年。玉壶承夜急,兰膏依晓煎。”这四句点明了牛郎织女的相会并非在美好的时节,而是在凉秋。玉壶承接着夜晚的滴漏,仿佛在催促着时间的流逝,兰膏一直煎熬到天亮,暗示着他们相会的时间短暂,充满了无奈和惋惜之情,进一步烘托出相聚的珍贵和不易。后四句:“昔悲汉难越,今伤河易旋。怨咽双断念,凄悼两情悬。”诗人先回顾往昔,为牛郎织女难以跨越银河而悲伤,如今又感伤银河似乎轻易地就能让他们分离。他们的哀怨悲咽,让彼此的思念都断绝了,两人的情感悬而未决,充满了凄苦和哀伤。这几句直接抒发了对牛郎织女爱情悲剧的同情,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南北朝·颜延之《向常侍》

下一篇:南北朝·庾信《七夕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