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垄生木":就像田垄生长的树木,
"木有异心":树木各有不同的核心。
"如林鸣鸟":就像树林鸣叫的鸟儿,
"鸟有殊音":鸟儿各有特殊的音韵。
"如江游鱼":就像江中游动的鱼,
"鱼有浮沉":鱼儿有浮有沉。
"岩岩山高":巍峨的山峰高耸,
"湛湛水深":深深的潭水幽邃。
"事迹易见":外在现象容易看见,
"理相难寻":内在本质难以寻求。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1. 分段赏析
“如垄生木,木有异心”用田垄上生长的树木作比喻。“异心”一方面指树木的形态各不相同,更深层的含义是指人心的差异。田垄上的树木虽生长在同一片土地上,却姿态各异,以此隐喻人们表面上虽共处一地,内里的志向与想法却可能大不相同。“如林鸣鸟,鸟有殊音”描绘林间群鸟的鸣叫声各具特色,强调世间万物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殊音”既是对鸟鸣纷繁复杂景象的具体描摹,也象征着个体表达的多样性。它承接上句的“异心”,共同深化了“差异普遍存在”这一核心主题。“如江游鱼,鱼有浮沉”写江中游鱼时而上浮、时而下潜的动态。这既真实地描绘了鱼儿游弋的姿态,更隐含着对人生境遇高低起伏的隐喻。“浮沉”二字精炼地概括了命运的不可捉摸,为下文揭示“理相难寻”埋下了伏笔。“岩岩山高,湛湛水深”使用“岩岩”、“湛湛”,勾勒出高山深水的雄浑壮阔景象,营造出宏大深邃的氛围。这巍峨的高山与幽深的流水,既是眼前的实景,也象征着世间道理和规律的深奥莫测,为最后点题蓄积力量。“事迹易见,理相难寻”结束全诗,点明核心思想,事物的外在表现容易观察到,但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却难以探求明白。流露出对自然背后深奥规律的敬畏之情,也包含对人类认知有限性的深沉慨叹,在理性的思辨中蕴含着超脱物外的意趣。
上一篇:南北朝·谢灵运《答谢谘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