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抱梁期":你一定要相信我们相拥盟誓时约定的归期,
# 抱梁期:抱住桥梁的期约。典故抱柱之信。《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当信:应当相信。
"莫听回风音":千万不要听信那些如回旋之风般飘忽不定、挑拨离间的话语。
# 回风音:回旋之风的音响。回传的音信。,莫听:不要听。
"镜上两入髻":你看,在镜子里,我们挽着一样的发髻,
# 入髻:白发进入髻根,发髻的根部。,两:两人。,镜上:菱花镜上,镜子里。
"分明无两心":很清楚明白,我们对彼此绝无二心。
# 两心:二心,异心。,分明:明确;清楚,显然。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也是一首爱情诗。诗歌以女子口吻,传递坚守爱情约定的誓言,用“抱梁期”表达对承诺的珍视,劝诫对方勿受外界干扰;以“镜上两入髻,分明无两心”的日常景象,将梳妆时两人发髻同映于镜的画面,具象化彼此心意相通、忠贞不渝的情感。
2. 分段赏析
《秋歌》以细腻笔触描绘征夫之妻秋夜思念远征良人的情景,委婉传达出结束战争、夫妻团圆的期盼。诗歌虽未直白言情,却句句饱含深情;未直述时局,却始终紧扣边塞主题,尽显边塞诗的独特韵味。开篇“长安一片月”,既点明秋夜月明的季节特征,又借古典诗歌中见月怀人的传统意象起兴。明亮的月光不仅为捣衣提供了照明条件,更易勾起思妇的相思之情。“捣衣”是将制衣布帛置于砧上,用杵捣平捣软的过程,秋夜长安城中此起彼伏的砧杵声,成为触动思妇愁绪的特殊“秋声”。“一片”“万户”对仗自然,通过描写月光与捣衣声,营造出咏叹氛围。秋风同样撩拨情思,月、声、风交织成浑然一体的意境,虽不见人物直接出场,对玉关征人的思念之情却扑面而来。“总是”二字,更将这种情思表现得愈发绵长。诗歌末二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直接吐露思妇心声。这种直白表达并非多余,反而契合民歌慷慨天然的风格,使诗歌思想内涵得以深化,展现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全诗犹如电影般,既有月照长安、风送砧声等画面,又有思妇心声作为“画外音”,二者相互交融,余韵悠长,从正面抒发思念之情的同时,又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下一篇:南北朝·刘孝绰《为人赠美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