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之水向东流":黄河的水啊向东流,
# 河:指黄河。洛阳距黄河很近,故以此起兴,引出下句。
"洛阳女儿名莫愁":洛阳有个美丽的女孩叫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当初莫愁十三岁,就能织出精美的丝绸,
#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十四采桑南陌头":十四岁不辞劳苦去采桑,提笼攀枝到那田间地头。
# 南陌头:南边小路旁。
"十五嫁为卢家妇":十五岁的莫愁嫁到了卢家,
"十六生儿字阿侯":十六岁就生了儿子叫阿侯。
# 字阿侯:原作“似阿侯”,据《玉台新咏》 《艺文类聚》改。
"卢家兰室桂为梁":卢家的房屋富丽堂皇,闺房兰馨雅洁桂木为梁,
# 桂为梁:桂作梁:形容居室华贵芳香。桂:桂树,极芳香。梁:屋梁。,兰室:古代女子居室的美称。犹“兰闺”“香闺”。形容居室华贵芳香。
"中有郁金苏合香":四处散发郁金苏合香的芬芳。
# 苏合:名贵香料,出古大食国(古波斯帝国)。,郁金:名贵香料,出古大秦国(古罗马帝国)。
"头上金钗十二行":莫愁头上光彩熠熠,金钗排成十二行,
"足下丝履五文章":脚下轻踏丝绣鞋,五彩斑斓描出花纹状。
# 五文章:五色花纹。一说,五,古作“夏”,有纵横交互之章。亦通“午”,一纵一横交错。,丝履:绣花丝鞋,是古时富有的标志。
"珊瑚挂镜烂生光":珊瑚枝镶嵌的支架上,化妆镜璀璨生光。
# 挂镜:古代镜子常挂于壁上,故称“挂镜”。
"平头奴子擎履箱":带着平头巾的奴仆,为她提着履箱往来奔忙。
# 履箱:不详何物,一说为藏履之箱,亦可指鞋子和箱子。,擎:一作“提”。,平头奴子:不戴冠巾的奴仆。
"人生富贵何所望":人生富贵荣华哪值得留恋,
# 望:怨,怨恨。
"恨不嫁与东家王":直叫人悔恨:没有早嫁给东邻王郎。
# 东家王:指东邻姓王的意中人。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河中之水歌》是一首描写莫愁女的七言叙事古诗,描绘了洛阳女子莫愁的人生轨迹,详细地展现出她优渥的生活条件。此诗表达了莫愁对真挚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尽管她身处富贵之家,物质生活优渥,却在精神情感上有所缺失,深刻反映出在当时社会,即便拥有财富地位,也未必能拥有理想爱情的现实,揭示了人生难以圆满的无奈与遗憾。
2. 写作手法
铺叙:诗中先以年龄为序,“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清晰勾勒莫愁人生轨迹。继而描写渲染其婚后豪奢生活,从“卢家兰室桂为梁”的华美居所,到“头上金钗十二行”的精致妆饰,再到“珊瑚挂镜烂生光”的生活器具,全方位展现她的富贵优渥。这些铺叙层层推进,使莫愁的形象立体鲜活,同时也为结尾“恨不嫁与东家王”的情感转折蓄势,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其内心遗憾。化用:萧衍在《河中之水歌》中多处运用化用手法。“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化用了《孔雀东南飞》中“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的句式,以相似的结构展现莫愁的成长经历。同时,“十四采桑南陌头”还化用了《陌上桑》中罗敷的形象,含蓄地写出莫愁的美丽与勤劳。此外,诗中对卢家富贵景象的描写,如“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与《相逢行》《长安有狭斜行》等乐府诗铺叙豪贵之状的手法相似,渲染出莫愁生活环境的优裕。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黄河水向东流起兴,引出主人公莫愁。虽然在其他乐府诗《石城乐》中,莫愁被认为是石城人,但在这首诗里,她是地道的洛阳女子。接下来的四句,诗人用铺叙的方式讲述莫愁的经历,从十三岁会织绮,到十四岁采桑,十五岁嫁人,十六岁生子,这种写法与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描写刘兰芝“十三能织素”的段落十分相似,也反映出梁武帝的乐府创作深受南朝乐府与汉乐府的双重影响,其中“十四采桑南陌头”一句,还化用了《陌上桑》的诗句。“十六生儿字阿侯”,能给孩子取字,足见莫愁嫁入的是富贵人家。随后六句,诗人继续铺陈,描绘莫愁夫家的奢华。“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卢家房屋用桂木做梁,室内弥漫着名贵香料的气息,富贵程度可见一斑;“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莫愁头戴繁多金钗,脚穿花纹精美的丝鞋,妆饰穿着尽显华贵;“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连梳妆镜都装饰着闪耀的珊瑚,换鞋都有奴仆伺候,将她的富贵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在读者感叹“人生富贵,至此无以复加”时,诗人突然设问“何所望”,紧接着用“恨不早嫁东家王”给出答案,点明莫愁内心的遗憾——后悔没有嫁给邻家的王郎。诗歌至此,笔锋骤转,由先前的欢快明朗变为落寞。原来,莫愁虽然拥有富贵荣华,却失去了真正的爱情,只能在孤独与忧伤中度过。
# 寓古调子纤词,晋后无能及者。
明文艺批评家胡应麟《诗薮·内编》
# 亦古亦新,亦华亦素,此最艳词也。所难能者,在风格浑成,意象独出。
明诗论家陆时雍《诗镜总论》
# 风华流丽,调甚高古,竟似汉魏人词。特结句稍,方便归帝。
清诗论家陈祚明
# 以收束制胜。
近代学者吴闿生《古今诗苑》
下一篇:南北朝·鲍照《蜀四贤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