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半行云":高高的楼台一半都伸进了云彩里,
# 行云:流动的云。
"望望高不极":抬头望啊望,高得没有尽头。
# 不极:无极。没有极限。,望望:犹看看。
"草树无参差":草木长得整整齐齐,没有高低错落,
# 参差:不齐。
"山河同一色":山川与河流呈现出同样的颜色。
"彷佛洛阳道":恍惚间像是看到了洛阳的道路,
"道远难别识":可路途遥远,难以分辨清楚。
"玉阶故情人":想起玉阶旁的旧情人,
# 玉阶:玉石砌成或装饰的台阶,亦为台阶的美称。
"情来共相忆":思念之情涌起,和她一同回忆着过往。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乐府诗。也是一首登高诗。描绘高台高耸入云、望不到尽头的景象,展现草树整齐、山河浑然一色的苍茫画面,抒发了对远方故人的深切忆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夸张:开篇“高台半行云”一句,以“半行云”夸张地描绘高台之高,仿佛台身一半都融入了行云之中,突破了现实中高台高度的常规认知,突出其耸入云端的雄伟;“望望高不极”则进一步用“不极”(没有尽头)来夸张高台的高耸,即便反复眺望也看不到顶端,将高台的高推向极致,通过这种超越实际的描述,强化了高台给人的视觉冲击和雄浑气势。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头两句紧扣“高台”这一主题,着力描绘高台之高。“高台半行云”,意思是高台的一半都钻进了行云之中,人们只能看到台腰以下的部分,其高耸程度已足够惊人。但诗人还觉得不够,又加了一句“望望高不极”,即便在台下使劲伸长脖子、瞪大眼睛,望到头晕目眩,也根本看不到台顶。“望望”体现了反复眺望的动作,“不极”则表明没有尽头,句中两个“高”字,用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伟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写法浑厚有力,在描绘如此高耸的高台时,无需玩弄辞藻,是很恰当的表达。此外,“行云”二字还能让人隐约联想到宋玉《高唐赋》中“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神女阳台典故,暗示这高台上的故事或许与“情”相关,为后面四句内容埋下了伏笔。不过,这首诗终究是抒发情感的作品,前两句展现出的恢宏气象只是自然流露,并非作诗的本意。所以接下来的四句,又回到了思念故人的正题上,笔力也随之减弱。“仿佛洛阳道,道远离别识”中的“别”是分辨的意思。如果说之前是从高处俯瞰,那么此时诗人仍在高台上,只是目光转为专注地向远方眺望。台下景象浑然一体,很难找到不同之处。但满怀思念的人太过想念自己的情人,仍在台上努力仔细寻觅。终于,仿佛在茫茫绿色中隐约看到了一条似乎通往洛阳的路,这让他心里一阵激动。可是,高台太高,路途太远,他实在无法确定那是不是洛阳道。在万分无奈的伤感中,诗歌以思念之人自我安慰的语气收尾:“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他想象着,洛阳的旧时情人正站在庭院的白玉台阶前,朝着自己所在的方向抬头远望;他也期盼着,自己深陷思念之时,对方也正在回忆着过往。即便高台再高、路途再远,只能阻碍他们相见,却无法隔断彼此共同的相思之情。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诗里,“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两句堪称绝妙。其营造的意象既高远开阔,又意味深长。即便这只是一首消遣之作,单凭这两句佳言,也足以流传不朽。此外,首联叠用的两个“高”字,醒目夺人;尾联叠用的两个“情”字,情意绵长悠远。这两处叠字分别起到了向上托举与向下承接的作用,让“草树”二句不显生硬突兀,使得全诗结构如同诗中描绘的草树山河一般浑然天成。即便看似是游戏笔墨的作品,诗人在其中所耗费的精巧心思,其实一点也不少。
上一篇:南北朝·萧衍《戏作诗》
下一篇:南北朝·萧衍《拟青青河畔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