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本佳妍":西汉本来就美好华丽,
# 佳妍:佳好妍丽。壮美;壮丽。,本:原本。,西汉: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
"金马望甘泉":皇帝在金马门遥望甘泉宫。
# 甘泉:甘甜的泉水。甘泉宫。汉朝在渭河边甘泉山上建立的避暑离宫。,望:遥望。,金马:以金铸成的马。金马门。汉代未央宫宫门。门旁竖有铜马,故称为“金马门”。汉武帝曾使学士待诏于此。
"卫尉屯兵上":卫尉在宫门上屯兵把守,
# 上:其上,它的上面。,屯兵:驻扎兵士于。,卫尉:汉朝武官职位。始于秦,为九卿之一,汉朝沿袭,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又称卫将军。
"期门晓漏传":期门卫士在拂晓传漏报时。
# 晓漏:拂晓时铜壶滴漏之声。,期门:职官名。汉代设置,职掌皇帝出入护卫之事。
"犹重河东赋":仍然看重司马相如的《河东赋》,
# 河东赋:西汉著名的辞赋家杨雄所作的一篇赋,虽然和《甘泉》《羽猎》《长杨》一样都是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两篇,但由于杨雄才高学博,仍是一篇优秀的赋。,犹重:特别或仍然重视。
"欲知追神仙":想要知道追寻神仙的事情。
# 神仙:道家称得道而神通变化莫测的人。后泛指神明与仙人。,追:追求。追踪。追寻学做。,欲知:想要用以。知:乐府作以。
"羽骑凌云转":羽林军骑兵如云般转动,
# 转:旋转。,凌云:凌越彩云。乘云高飞。比喻超俗绝尘。,羽骑:羽林军的骑兵。神仙有羽翼的坐骑。
"阊阖带空悬":宫门高耸仿佛悬挂在空中。
# 悬:悬挂。,带空:带着天空。带着空气。,阊阖:传说的天门。《说文》阊,天门也。楚人名门曰阊阖。
"长旗扫月窟":长长的旗帜仿佛能扫向月窟,
# 月窟:传说月亮的归宿处,月宫;月亮。,扫:扫荡。,长旗:长长的旌旗仪仗。
"凤迹辗星躔":凤车的车辙好像辗过星辰的轨迹。
# 星躔: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躔,兽的足迹。太阳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视运动为躔,运转的轨道为黄道,即地球公转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辗:碾压。,凤迹:凤凰的足迹。仙人或贵人车乘的辙迹。
"但使丹砂就":只要能炼成丹砂,
# 就:成就。就近。,丹砂:又称朱砂。是汞的硫化物矿物。道教炼丹的原料。,但使:只要使。
"能令忆万年":就能让人长生万年。
# 忆万年:形容长远的年代。喻长寿。
南朝梁开国君主
萧衍(464~549),即梁武帝,南朝梁开国君主。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齐高帝萧道成族侄。曾任齐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东下建康,废齐和帝自立,国号“梁”,建元“天监”。即位后优容高门皇族,但亦注重擢拔寒士,鼓励农耕,减免租税。后期因佞佛、内部矛盾激化等导致侯景之乱,饥病困死。太子萧纲即位后,追谥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修陵。其早岁与沈约、谢脁、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于齐竟陵王子良的西邸,号为“竟陵八友”。史称其“少而笃学,洞达儒玄”。其爱好文学,凡制诏文檄书表之类,多为其自撰。精通乐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通”。原有集,已佚,明人张溥辑有《梁武帝集》。作品有《孝经义》《周易讲疏》《乐社义》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乐府诗,也是一首借古咏怀诗。诗中描绘了西汉宫廷的繁华与威严,从佳人、宫殿到屯兵、报时,尽显宫廷气派。通过汉武帝对《河东赋》的重视,引出追求神仙的主题。进而以夸张想象的笔触描绘羽骑、阊阖、长旗、凤迹等,营造出宏大奇幻的氛围。整首诗借西汉宫廷场景与追求神仙典故,抒发对长生追求等方面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西汉本佳妍,金马望甘泉”,以西汉时期宫廷的美好与华丽起笔,提及金马门遥望着甘泉宫。“佳妍”概括出西汉宫廷的富丽堂皇,为全诗营造出一种宏大且庄重的氛围,让人联想到宫廷的威严与繁华。“卫尉屯兵上,期门晓漏传”,描绘卫尉率领士兵在宫廷驻守,期门卫士传递着清晨的更漏声。这两句通过对宫廷守卫和时间传递的描写,突出宫廷的戒备森严与有条不紊,进一步展现宫廷生活的庄重肃穆。“犹重河东赋,欲知追神仙”,此处提到汉武帝对司马相如《河东赋》的重视,以及对追求神仙之道的向往。表明在这繁华的宫廷背后,统治者还有着对长生不老、超凡成仙的追求,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从描绘宫廷现实生活过渡到对虚幻神仙境界的追求。“羽骑凌云转,阊阖带空悬”,描写羽林军的骑兵仿佛在云端盘旋,阊阖门高耸仿佛与天空相连。“凌云转”和“带空悬”运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宫廷的雄伟气势与壮观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展现出宫廷的威严与神秘。“长旗扫月窟,凤迹辗星躔”,诗人想象长长的旗帜可以扫过月亮的居所,凤凰的踪迹能够在星辰间辗转。这两句进一步展开夸张的想象,将宫廷的影响力和气势延伸到天上,营造出一种奇幻宏大的意境,体现出诗人对宫廷力量的高度赞美与对其无限扩张的想象。“但使丹砂就,能令忆万年”,最后表达只要能炼制出丹砂,就能让人长生不老,被后世永远铭记。此句点明追求长生的主题,与前文对宫廷的描写和对神仙的向往相呼应,体现出统治者对永恒生命的渴望。
上一篇:南北朝·庾信《奉和赐曹美人诗》
下一篇:南北朝·谢朓《秋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