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āi
shèng

朝代:唐作者:温庭筠浏览量:1
fēn
shí
jiā
yān
cóng
shí
xiāo
xiāo
shù
fēng
chū
qiū
xiàng
líng
luàn
yáng
zhōng
zhú
jiān
quán
luò
shān
chú
jìng
xià
sēng
guī
yǐng
diàn
殿
kōng
yóu
yǒu
nán
cháo
jiù
bēi
zài
chǐ
jiāng
xīng
fèi
wèn
xiū
gōng

译文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逐句剖析

"路分溪石夹烟丛":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

# 烟丛:丛丛烟树。,溪石:溪流中的石头。溪,山谷。一作蹊。

"十里萧萧古树风":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

# 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出寺马嘶秋色里":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

# 出寺:指寺外。

"向陵鸦乱夕阳中":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 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诸帝陵墓。

"竹间泉落山厨静":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

# 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

"塔下僧归影殿空":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 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犹有南朝旧碑在":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

# 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

"耻将兴废问休公":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 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善寺住持僧。一本作“渔翁”。,兴废:盛衰,兴亡。,耻:一本作“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开圣寺》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以写景为主,诗人从旅途跋涉写起,到在开圣寺周围徘徊,由远及近地描绘所见。诗中既有对旅途风光如“路分谿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的描写,也有对开圣寺周边“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等景致的刻画。通过追寻历史陈迹,俯仰今古兴衰,触景生情,立意深沉。其虽为律体却具古风韵味,清畅流美。温庭筠借此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怀,甚至流露出对功业的厌倦、隐逸的念头,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诗人,花间词派鼻祖

温庭筠(801?~ 866?),唐代诗人、词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后裔。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仕途不得意,官至国子助教。温庭筠为晚唐词坛巨擘,为词史上大力写词的第一人,大都收入《花间集》。其词有“花间鼻祖之称”,与韦庄并称“温韦”。词的题材取向以男女情爱、相思恨别为主,注重表现女性的容貌情怀;语言追求秾艳华丽。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今存乐府诗、咏史诗、山水行旅诗等。又工骈文,与李商隐、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菩萨蛮》《春愁曲》《商山早行》等。 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𦠆子》。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温庭筠从长安启程,踏上东归吴中旧乡的路途。暮春时节,他抵达扬州,并在此逗留了较长一段时间。待到秋天,温庭筠自扬州渡过长江,前往润州(现今江苏镇江)。而这首诗,正是他在归吴途中,路过丹阳开圣寺时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诗人归吴途中经丹阳开圣寺时的所见所感,借“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等旅途及寺周景色,以及“犹有南朝旧碑在”的古迹,体现了今古兴衰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怀,同时在对寺庙空寂之景的描写中,隐隐透露出对自身境遇及世事的复杂情绪。

2. 写作手法

白描:首联“路分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运用白描,未作过多色彩渲染,仅以简洁文字勾勒出山道、乱石、古树、烟霭等元素,便生动呈现出秋日旅途的荒凉寂寞,让读者如临其境。烘托:颔联“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避开对寺内的直接描写,通过描绘寺外马嘶、鸦乱的景象,烘托出寺宇所处环境的萧然与寥落,使读者能间接感受到寺内的衰败氛围。对比:颈联“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将“泉落”的动态与“山厨静”的静态进行对比,“僧归”的活动与“影殿空”的静态形成反差,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寺宇中动与静的强烈反差,更充分地展现出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让读者对寺内的冷清寂静有更深刻的感受。触景生情:尾联“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3. 分段赏析

首联“路分谿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勾勒出一幅通往开圣寺的秋日行旅图。诗人摒弃浓墨重彩的设色描绘,巧用白描手法,仅用“路”“谿石”“烟丛”“古树”等简单意象,便将旅途的荒凉与寂寞呈现在读者眼前。那蜿蜒的山道旁,乱石嶙峋,烟霭缭绕,古老的树木在风中摇曳。而“萧萧”一词,不仅生动地描绘出山中秋风瑟瑟、草木摩挲的声响,更让这份旅途的孤寂之感愈发浓郁,将读者带入一个萧瑟的旅况之中。按常理,抵达开圣寺后,诗人应从旅途的疲惫与寂寞中解脱,对这座有着三四百年历史的古寺展开一番细致观瞻。然而,颔联“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却笔锋一转,诗人避开对寺内景象的刻画,将视线投向寺外广阔天地。登高远眺,长天辽阔,万木凋零,一幅深秋的肃杀之景铺展开来。寺外秋色已然如此萧然,寺内的寂寥状况也就不难想象。此联借助“马嘶”“鸦乱”等寺外喧闹之景,从侧面烘托出寺宇内部的衰败与冷落,以动衬静,更显凄凉。颈联“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则将视角转回寺内,进行了更为细腻的描写。“竹间泉落”的灵动与“山厨静”的死寂相对,“塔下僧归”的动态与“影殿空”的静态形成鲜明反差。通过这种对比,将寺宇的衰败寥落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两联对仗工整的诗句中,诗人巧妙地融入了抑扬顿挫的情调,使诗歌的韵律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尾联“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诗人的情感在此处达到高潮。面对眼前这片荒芜之景,诗人不禁遥想这座古寺往昔香火鼎盛的模样。寺中的南朝旧碑,静静伫立,它见证过寺宇曾经的巍峨壮观,香客的络绎不绝。此刻,诗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慨叹。这一感慨,与许浑“行人莫问当年事”的喟叹相似,却又融入了温庭筠对社会历史沧海桑田巨变的深刻思索,饱含着他内心深处无尽的悲凉与沧桑之感。

4. 作品点评

全诗着重写景,从旅途的艰难跋涉,到于开圣寺周边徘徊,一路赏遍秋景,笔触连贯、舒缓,别具一番清畅流美的情致与韵味。在这过程中,诗人触景生情,抒发感怀。一番游历后,他似对往昔那些让自己身心俱疲的功业之事深感厌倦,内心悄然萌生了隐逸之念。诗作立意颇为深沉,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与思索,值得反复品味,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纯以古怀发其怆感,以怆出其题赋,作手哉!

明谭宗《近体秋阳》

# 秋晚摹写最工(“出寺马嘶”二句下)。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希夷《归山》

下一篇:唐·薛涛《十离诗·鹦鹉离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