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shān

朝代:唐作者:刘希夷浏览量:1
guī
sōng
shān
dào
yān
huā
qīng
cǎo
cǎo
绿
shān
chén
shān
qīng
yáng
liǔ
chūn
sōng
shēng
kōng
shā
rén

译文

我踏上返回嵩山的道路,春日的烟雾与繁花笼罩着青青的草地。草色碧绿,山上洁净无尘,青山连绵,杨柳依依,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傍晚时分,松涛声汇聚在一起,我在空旷的山间放声高歌,内心思绪万千。

逐句剖析

"归去嵩山道":我踏上返回嵩山的道路,

"烟花覆青草":春日的烟雾与繁花笼罩着青青的草地。

"草绿山无尘":草色碧绿,山上洁净无尘,

"山青杨柳春":青山连绵,杨柳依依,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日暮松声合":傍晚时分,松涛声汇聚在一起,

"空歌思杀人":我在空旷的山间放声高歌,内心思绪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山》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一首诗。此诗描绘诗人归山途中所见之景及心境。开篇“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点明归山路径,展现春日嵩山烟雾缭绕、青草繁茂之景。“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进一步描绘山景,草绿山净,杨柳拂春,尽显春日生机。尾联“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日暮时松涛阵阵,诗人于空旷山间放歌,思绪万千。全诗将归山途中的自然美景与个人情感融合,表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归山的宁静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初唐诗人

刘希夷(651~679?),唐代诗人。汝州(今属河南)人。少有文华,善弹琵琶,落魄不拘常格,高宗上元进士。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从军之作,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另一些从军边塞诗,则清峻雄浑,表现出诗人豪放的气魄。代表作品有《白头吟》《从军行》《将军行》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归去嵩山道,烟花覆青草”,诗的开篇点明诗人踏上归山之路,目的地是嵩山。“烟花覆青草”,描绘出春日里嵩山一带烟雾朦胧、繁花似锦,绿草如茵的景象。“烟花”一词,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烟火,而是形容春日里雾气与繁花相互交融,如梦如幻,给人以朦胧之美。青草在这朦胧雾气与繁花的笼罩下,更显生机勃勃,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美好的基调。“草绿山无尘,山青杨柳春”,这两句从整体上描绘嵩山的春日山色。草色碧绿,山上一尘不染,仿佛远离尘世喧嚣。青山连绵,杨柳依依,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杨柳春”三个字,将杨柳在春风中摇曳的姿态生动展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活力。诗人通过对草、山、杨柳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嵩山春日的纯净与美好,也暗示自己归山后心境的澄澈。“日暮松声合,空歌思杀人”,时间推移至傍晚,夕阳西下,此时松涛声此起彼伏,仿佛大自然奏响的乐章。“合”字生动地表现出松声汇聚的动态感。在这空旷的山间,诗人放声高歌,歌声在山谷间回荡。然而,在这看似欢乐的场景中,“思杀人”却透露出诗人内心复杂的思绪。或许他在这宁静的山林中,思考着人生的种种,既有对归山生活的满足,也有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思索。松声与歌声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使诗歌的意境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别韦少府》

下一篇:唐·温庭筠《开圣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