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n
táng
jiāng
cháo

朝代:唐作者:罗隐浏览量:1
shēng
xiōng
xiōng
shì
yōu
yōu
luó
chà
jiāng
biān
màn
dào
wǎng
lái
cún
xìn
zhī
fǎn
xiàng
píng
liú
rèn
pāo
jìn
měng
guò
西
líng
zhǐ
yǒu
tóu
zhì
jìng
zhāo
hūn
shuí
zhǔ
zhǎng
hào
chēng
wèn
yáng
hóu

译文

潮水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势浩大绵延不绝,钱塘江畔,大地仿佛要被潮水托起。虽说潮水涨落本有定时,但它也反复无常,最终归于平静的水面。潮水任意倾泻,仿佛深渊无底,猛烈冲过西陵峡时,只见滔天巨浪的潮头。到底是谁主宰着潮汐的昼夜涨落,不如骑上红色鲤鱼,去问掌管波涛的阳侯神。

逐句剖析

"怒声汹汹势悠悠":潮水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势浩大绵延不绝,

"罗刹江边地欲浮":钱塘江畔,大地仿佛要被潮水托起。

"漫道往来存大信":虽说潮水涨落本有定时,

"也知反覆向平流":但它也反复无常,最终归于平静的水面。

"任抛巨浸疑无底":潮水任意倾泻,仿佛深渊无底,

# :一作倾。,任:一作狂。

"猛过西陵只有头":猛烈冲过西陵峡时,只见滔天巨浪的潮头。

# 只:一作似。

"至竟朝昏谁主掌":到底是谁主宰着潮汐的昼夜涨落,

"好骑赪鲤问阳侯":不如骑上红色鲤鱼,去问掌管波涛的阳侯神。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钱塘江潮》是唐末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象,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感慨。首联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汹涌澎湃,潮水的怒吼声和汹涌之势仿佛要将大地浮起,展现了潮水的磅礴气势。颔联通过对比,表达了潮水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即使潮水看似有规律地往来,但其变化无常仍令人敬畏。颈联进一步描绘了潮水的汹涌,潮水如巨浸般无底,迅猛地冲过西陵,展现了潮水的不可阻挡。尾联诗人以问句结尾,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思考,通过“阳侯”的典故,暗示了命运的不可捉摸。这首诗通过对钱塘江潮的生动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美,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思考与敬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

罗隐(833~909),唐代文学家。字昭谏,自号江东生,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西南)人。本名横,以十举进士不第,乃改名。光启中,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罗隐与罗邺、罗虬合称“三罗”。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诗风浅易流畅,亦颇有讽刺现实之作,长于提炼口头语,“今朝有酒今朝醉”(《自遣》)、“为谁辛苦为谁甜”(《蜂》)等诗句流传后世。著有诗集《甲乙集》和文集《谗书》《两同书》等。清人辑有《罗昭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诗人以“怒声汹汹”形容潮水的汹涌澎湃,仿佛带着愤怒的咆哮,其势“悠悠”,展现出潮水连绵不绝、浩浩荡荡的气势。而“罗刹江边地欲浮”则进一步渲染了潮水的威力,仿佛连大地都被其冲击得要浮起来,生动地描绘出钱塘江潮的磅礴气势。颔联:“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此句通过对比,一方面提到潮水的涨落似乎有着一定的规律,如同“存大信”一般,但另一方面又指出其反复无常,难以捉摸,即使在看似平静的水流中,也可能隐藏着变化,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复杂性的深刻认识。颈联:“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诗人描绘了潮水的深邃与迅猛。“任抛巨浸疑无底”形象地表现出潮水深不可测,仿佛无论投入多少东西,都会被其吞噬,而“猛过西陵只有头”则突出了潮水在经过西陵时的迅猛势头,只有潮头清晰可见,进一步强调了潮水的强烈冲击力。尾联:“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诗人以问句结束全诗,表达了对自然现象背后主宰力量的思考。“至竟朝昏谁主掌”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究竟是谁在掌控着潮水的涨落以及昼夜的更替。而“好骑赪鲤问阳侯”则借用典故,想象着骑上赤鲤去询问传说中的水神阳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诗人对自然的好奇与探索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孟浩然《宴包二融宅》

下一篇:唐·李商隐《洞庭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