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高难饱":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
#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高,即指高处,树之顶端。同时,“高”字也含有高洁的意思。,以:因。
"徒劳恨费声":虽悲鸣寄恨而无人同情。
# 徒劳恨费声:蝉终日悲鸣诉说“高难饱”的怨恨,却得不到同情,故云“徒劳”,其声白费。徒劳,白白费力,白费劲。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费,徒然。
"五更疏欲断":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
#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疏,稀少。,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一树碧无情":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 碧:绿。
"薄宦梗犹泛":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
#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梗,指树木的枝条。,薄宦:官职卑微。
"故园芜已平":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芜,荒草。平,指杂草长得齐平。,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烦君最相警":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
# 相警:警我,向我警诫。相,指代副词,偏指一方,此指代第一人称“我”。警,警醒,提醒。,烦君:劳你。君,此处指蝉。
"我亦举家清":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 举家清:全家清贫,一贫如洗。举,全。清,清贫,清高。,亦:也。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蝉》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怀诗。诗中通过咏蝉托物言志,介绍了蝉“高难饱”“恨费声”的艰难处境,描绘了蝉彻夜悲鸣而树却碧绿无情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失意、漂泊无依的深刻感慨。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诗人借咏蝉来表达自己的身世之感和人生志向。以蝉自喻,蝉因栖息高处而难以饱腹、徒劳鸣叫,如同诗人品性高洁却仕途不顺、空自悲叹;蝉声的疏欲断,映衬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凄凉;借蝉的形象抒发自己虽家道衰落、仕途坎坷,但依然保持清高的品质。用典:“梗犹泛”形容自己飘泊不定的宦游生活,这种不安定的生活,使他怀念家乡。拟人:“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首尾呼应:“君”与“我”对举,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3. 分段赏析
首联“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以蝉的生活习性起兴。“高”字既指蝉栖于高树,也暗喻诗人自身的高洁品格;蝉的“难饱”则与诗人的清贫境遇相契合。由“难饱”引出“恨费声”,表明蝉的鸣叫虽饱含哀怨,却无法改变其困境。这里,诗人借蝉抒怀,暗示自己虽清高自守,却因生活困顿而向权贵陈情求助,最终徒劳无功。这种结合自身感受的咏物手法,看似扭曲了蝉的本性,实则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与愤懑。颔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进一步刻画蝉的鸣声。从“恨费声”引出“疏欲断”,以“碧无情”作衬托,将不得志的情感推向高潮。蝉声至五更已稀疏欲断,而树叶依旧碧绿,冷漠无情。这种看似无理的描写,正是咏物诗的妙处。蝉声的“疏欲断”与树叶的“碧无情”本无关联,但诗人却怪树无动于衷,借此抒发自身的身世之悲。首联与颔联写蝉的哀告无助,被誉为“追魂之笔”,既写蝉,也写诗人自己,寓意深刻。颈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笔锋一转,从咏蝉转向自身。这一转打破了咏物的局限,扩大了诗意。诗人由蝉的命运联想到自己的漂泊宦游生涯,感慨万千。“梗犹泛”用典,形容自己如浮萍般漂泊不定;而故园荒芜的景象,更勾起他的思乡之情。田园荒芜,归思愈切,流露出诗人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尾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重回咏蝉,采用拟人手法。“君”与“我”对举,将咏物与抒情紧密结合,同时呼应开篇,首尾圆融。蝉的“难饱”与诗人的“举家清贫”相呼应,蝉的鸣声提醒诗人,想到“故园芜已平”,更激发了他的归乡之念。全诗借蝉抒怀,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也寄托了诗人坚守清贫的决心,寓意深远,耐人寻味。
4. 作品点评
咏蝉诗,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将蝉的生命力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被朱彝尊赞誉为“咏物最上乘”。好的咏物诗不仅是对物品的简单描述,更是通过深入观察物品的特点,挖掘其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上一篇:唐·卢照邻《曲池荷》
下一篇:唐·韩愈《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