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香绕曲岸":轻幽的芳香朗绕在弯曲的池岸,
# 曲岸:曲折的堤岸。,浮香:荷花的香气。
"圆影覆华池":圆实的花叶覆盖着美丽的水池。
# 华池:美丽的池子。,圆影:指圆圆的荷叶。
"常恐秋风早":常常担心萧瑟的秋风来得太早,
"飘零君不知":使你来不及饱赏荷花就调落了。
# 飘零:坠落,飘落。
“初唐四杰”之一
卢照邻(635?~686?),唐代诗人。字昇之,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卢照邻出身望族,曾任邓王府典签、新都尉。中年后患风痹症,不堪病痛折磨,最终投颍水而死。卢照邻工诗歌善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合称为“初唐四杰”,他们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尤长于七言歌行,多愁苦之音。《长安古意》《行路难》等篇述世事变迁、繁华衰谢之感,音节流转,为世所称。代表作品有《行路难》《长安古意》。今存辑本《幽忧子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借夜荷的神韵与自悼之态,通过侧面描写荷香及托物言志的手法,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感慨。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浮香绕曲岸”通过描写曲岸弥漫的荷花香气,“圆影覆华池”以月影烘托荷花,不直接刻画荷花形态,从香气、光影侧面展现夜荷的神韵与美感。托物言志:诗人借“曲池荷”自比,荷花担忧秋风早来、飘零无人知,实则表达自己害怕才华未展便遭命运打击,借此抒发怀才不遇、早年零落的忧愤之情。虚实结合:“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为实写,描绘眼前曲岸荷香、池中月影的景象;“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为虚写,想象荷花因秋风早至而飘零的情景,虚实相生,拓展诗歌意境。象征:“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诗中“秋风”象征着人生中的困境与挫折,“飘零”的荷花象征着诗人自己怀才不遇、命运坎坷的遭遇,通过自然景象暗示自身境遇,含蓄表达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从感官角度描绘荷景,“浮香”写荷花香气萦绕曲折池岸,以嗅觉传递夏日荷开的繁盛;“圆影”状月影笼罩华池,花影与月影交融,以视觉勾勒朦胧静谧的夜池之美,侧面烘托荷的神韵,不直接描绘花的形态,却让人身临其境。后两句“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笔锋一转,由景生情,“常恐”二字直抒对秋风早至的担忧,担心荷花凋零时无人知晓,实则以荷自喻,含蓄表达诗人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忧虑,借物抒情的手法让诗意更显深沉,短短四句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
4. 作品点评
《曲池荷》在写作中的最大特点是成功运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所谓象征,是指借用某一景物或形象的某些特征来表现另一事物或形象的艺术手段。从这首诗中可见,象征与被象征的事物,即荷花的遭遇和诗人的遭遇一明一隐,一实一虚。诗中所创造的境界掩盖着、暗示着、朝向着另一个深邃的精神境界即诗人内心隐蔽的境界,最终完全融合。读者突破诗人设置的这个外在境界后,才能真正走进诗人刻意营造的另一个隐蔽的内心境界,才真正获得作者的意图,即诗旨诗趣。这首诗托物言志,为中国咏物诗之正宗手法,自不待言。其略可称道者大致有两点:一是咏花诗最易落入精雕细刻、镂金错彩的细微描写套路,这首诗写曲池荷,虽略带六朝余韵,然能于大处落墨,气象较为阔大。二是切物抒情,较为真切自然,婉转写来,并无造作,笔未离题而深沉之意尽蕴其中。
# 以荷之芳洁自比,荷受秋风飘零,不为人知,以喻人负异才,流落无人知也。
唐皎然《诗式》
# 言外有抱才不遇、早年零落之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末二句,托兴蕴籍。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鶗鴂先鸣,骚人同悲。
清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此诗亦《离骚》“恐美人之迟暮”之意,言为心声,发于不觉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李白《金陵望汉江》
下一篇:唐·李商隐《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