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uò
huā
qī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chéng
měng
jiàng
yǒu
huā
qīng
xué
xiǎo
ér
zhī
xìng
míng
yòng
kuài
fēng
huǒ
shēng
jiàn
zéi
wéi
duō
shēn
shǐ
qīng
mián
zhōu
shǐ
使
zhuó
zhè
huáng
qīng
sǎo
chú
píng
zhāng
lóu
xuè
shǒu
zhì
huán
cuī
hóu
zhòng
yǒu
jié
rén
dào
qīng
jué
shì
chēng
jué
shì
tiān
huàn
shǒu
jīng

译文

成都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名叫花卿,连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都知道他的名字。花卿作战时就像敏捷的鹘鸟一样迅猛,风火一般凌厉,他杀的敌人越多,自身就越显得英勇无畏。绵州副使花卿身着柘黄色的官服,他去平叛,当天就把叛乱平定了。叛军首领子章的髑髅被砍得血肉模糊,花卿提着他的首级扔回给崔大夫。李侯又有了像花卿这样能担当节度使重任的人,人们都说我朝的花卿举世无双。既然说花卿举世无双,那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唤来守卫京都呢。

逐句剖析

"成都猛将有花卿":成都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名叫花卿,

# 花卿:花惊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学语小儿知姓名":连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都知道他的名字。

# 知姓名:指知道花惊定的姓名。,学语:刚学说话。

"用如快鹘风火生":花卿作战时就像敏捷的鹘鸟一样迅猛,风火一般凌厉,

# 鹘:一种猛禽。

"见贼唯多身始轻":他杀的敌人越多,自身就越显得英勇无畏。

"绵州副使著柘黄":绵州副使花卿身着柘黄色的官服,

# 柘:一作赭。,绵州副使:指段子璋。

"我卿埽除即日平":他去平叛,当天就把叛乱平定了。

# 埽:同“扫”。

"子章髑髅血模糊":叛军首领子章的髑髅被砍得血肉模糊,

# 章:一作璋。

"手提掷还崔大夫":花卿提着他的首级扔回给崔大夫。

# 崔大夫:指成都尹崔光远。,掷还:掷给。

"李侯重有此节度":李侯又有了像花卿这样能担当节度使重任的人,

"人道我卿绝世无":人们都说我朝的花卿举世无双。

# 世:一作代。

"既称绝世无":既然说花卿举世无双,

"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那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唤来守卫京都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戏作花卿歌》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开篇以“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表现出花卿的声名远扬,诗人用“用如快鹘风火生”等句,形象描绘花卿作战迅猛英勇,展现其非凡军事才能。通过“绵州副使著柘黄”等句,点明其身份与平定叛乱的功绩。“子章髑髅血模糊”强化了花卿的勇猛形象。众人对花卿的高度评价“李侯重有此节度”再次强调其出众才能。尾句“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委婉讽刺朝廷未重用花卿,反映社会问题。全诗通过多角度描写,塑造了花卿的英勇形象,同时隐含对时政的批判。整首诗通过夸赞花卿的功绩,委婉地讽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不合理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戏作花卿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该诗描绘了花卿的勇猛形象,“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等句,展现了其无畏精神。同时,诗人也对花卿在平贼后的某些行为表示了批评,“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等句,暗示了其骄横跋扈。整首诗既赞扬了花卿的勇猛,又对其不当行为提出了批评,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具有讽刺和警示意义。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开篇点明描写对象花卿,“成都猛将”直接表明其身份与勇猛特质。“学语小儿知姓名”运用夸张手法,以小孩都知道花卿名字,侧面烘托出他在当地的赫赫威名,为下文对其功绩的描述做铺垫,引发读者对花卿的好奇与关注。第三、四句:“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着重刻画花卿作战时的勇猛形象。“用如快鹘风火生”,将花卿比作快鹘,“风火生”生动地描绘出他作战时的迅猛与凌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见贼唯多身始轻”,“惟”“始”两个字强调了花卿杀敌越多越英勇无畏,突出他的战斗豪情与军事才能,使花卿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第五、六句:“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埽除即日平。”这两句讲述花卿的具体功绩。“绵州副使著柘黄”点明花卿的官职与穿着,“柘黄”这一细节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埽除即日平”则突出他平叛的迅速,“即日平”三个字简洁有力,展现出花卿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让读者对他的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七、八句:“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进一步渲染花卿作战的英勇果敢。“子章髑髅血模糊”描绘出战场的惨烈景象,“髑髅血模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手提掷还崔大夫”,一个“提”字、“掷”字,将花卿的英勇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表现出他对叛军的蔑视与不屑,使花卿的英雄气概更加深入人心。第九、十句:“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这两句再次强调花卿的才能出众。“李侯重有此节度”,“重有”表示又拥有,说明当时朝廷有花卿这样的将领是一种幸运。“人道我卿绝世无”,“人道”即人们说,“绝世无”强调花卿举世无双,进一步突出他的卓越才能,为下文诗人发出感慨做铺垫。后两句:“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诗人发出感慨,“既称绝世无”承接上文对花卿才能的夸赞,“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则带有讽刺意味,暗指当时朝廷用人不当,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委婉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少陵因见病疟者,谓之曰:“诵呈诗可疗。”病者曰:“何?”杜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疟犹是也。又曰:“更诵吾‘手提髑髅血模糊’。”其人如其言,诵之,果愈。

宋李颀《古今诗话》

# 细考此歌,想花卿当时在蜀中,虽有一时平贼之功,然骄恣不法,人甚苦之。故子美不欲显言之,但云:“人道我卿绝世无,既云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语句含蓄,盖可知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世传杜诗能除疟,此未必然。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

# 杜陵《花卿歌》末云:“人道我卿绝世无,既云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此诗全篇形容其勇锐有余,而忠义不足,……语意涵蓄不迫切,使人咀嚼而自得之,可以亚《国风》矣。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苕溪渔隐所评)余意则殊不然。此歌上言其勇,中叙其功,下则惜其不见用。其时,禄山虽死,庆绪未灭,思明复叛;良将如卿,远弃于蜀,此少陵所致叹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前韵叙述,后韵赏叹,本皆赞词也。然前叙平乱,自有一种剽悍之气,跃将出来。后言“髑髅”“掷还”,“重有节度”,功已烈矣,而气则傲睨,誉亦假托。结语亦于言外见非重用之器,即赞为贬。使笔如骇鸡之犀。通体粗辣,“髑髅”二句精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玉理奇情,他人说不出,久在行间方知(“用如快鹘”二句下)。邵子湘云:“子璋”二语,至今读之凛凛有生气,当时愈疟不虚耳。王西樵云:花卿功罪不相掩,少陵笔亦双管齐下。

唐杜甫《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崔橹《春晚泊船江村》

下一篇:唐·韩愈《琴曲歌辞·拘幽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