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猛将有花卿":成都有一位勇猛的将领名叫花卿,
# 花卿:花惊定,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
"学语小儿知姓名":连刚学会说话的小孩子都知道他的名字。
# 知姓名:指知道花惊定的姓名。,学语:刚学说话。
"用如快鹘风火生":花卿作战时就像敏捷的鹘鸟一样迅猛,风火一般凌厉,
# 鹘:一种猛禽。
"见贼唯多身始轻":他杀的敌人越多,自身就越显得英勇无畏。
"绵州副使著柘黄":绵州副使花卿身着柘黄色的官服,
# 柘:一作赭。,绵州副使:指段子璋。
"我卿埽除即日平":他去平叛,当天就把叛乱平定了。
# 埽:同“扫”。
"子章髑髅血模糊":叛军首领子章的髑髅被砍得血肉模糊,
# 章:一作璋。
"手提掷还崔大夫":花卿提着他的首级扔回给崔大夫。
# 崔大夫:指成都尹崔光远。,掷还:掷给。
"李侯重有此节度":李侯又有了像花卿这样能担当节度使重任的人,
"人道我卿绝世无":人们都说我朝的花卿举世无双。
# 世:一作代。
"既称绝世无":既然说花卿举世无双,
"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那天子为什么不把他召唤来守卫京都呢。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讽喻诗。该诗描绘了花卿的勇猛形象,“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等句,展现了其无畏精神。同时,诗人也对花卿在平贼后的某些行为表示了批评,“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等句,暗示了其骄横跋扈。整首诗既赞扬了花卿的勇猛,又对其不当行为提出了批评,体现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深刻理解,具有讽刺和警示意义。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开篇点明描写对象花卿,“成都猛将”直接表明其身份与勇猛特质。“学语小儿知姓名”运用夸张手法,以小孩都知道花卿名字,侧面烘托出他在当地的赫赫威名,为下文对其功绩的描述做铺垫,引发读者对花卿的好奇与关注。第三、四句:“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着重刻画花卿作战时的勇猛形象。“用如快鹘风火生”,将花卿比作快鹘,“风火生”生动地描绘出他作战时的迅猛与凌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见贼唯多身始轻”,“惟”“始”两个字强调了花卿杀敌越多越英勇无畏,突出他的战斗豪情与军事才能,使花卿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第五、六句:“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埽除即日平。”这两句讲述花卿的具体功绩。“绵州副使著柘黄”点明花卿的官职与穿着,“柘黄”这一细节增添了画面的色彩感。“埽除即日平”则突出他平叛的迅速,“即日平”三个字简洁有力,展现出花卿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让读者对他的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第七、八句:“子章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进一步渲染花卿作战的英勇果敢。“子章髑髅血模糊”描绘出战场的惨烈景象,“髑髅血模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手提掷还崔大夫”,一个“提”字、“掷”字,将花卿的英勇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地表现出他对叛军的蔑视与不屑,使花卿的英雄气概更加深入人心。第九、十句:“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这两句再次强调花卿的才能出众。“李侯重有此节度”,“重有”表示又拥有,说明当时朝廷有花卿这样的将领是一种幸运。“人道我卿绝世无”,“人道”即人们说,“绝世无”强调花卿举世无双,进一步突出他的卓越才能,为下文诗人发出感慨做铺垫。后两句:“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诗人发出感慨,“既称绝世无”承接上文对花卿才能的夸赞,“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则带有讽刺意味,暗指当时朝廷用人不当,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用,委婉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 杜少陵因见病疟者,谓之曰:“诵呈诗可疗。”病者曰:“何?”杜曰:“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其人诵之,疟犹是也。又曰:“更诵吾‘手提髑髅血模糊’。”其人如其言,诵之,果愈。
宋李颀《古今诗话》
# 细考此歌,想花卿当时在蜀中,虽有一时平贼之功,然骄恣不法,人甚苦之。故子美不欲显言之,但云:“人道我卿绝世无,既云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语句含蓄,盖可知矣。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 世传杜诗能除疟,此未必然。盖其辞意典雅,读之者脱然不觉沉疴之去体也。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
# 杜陵《花卿歌》末云:“人道我卿绝世无,既云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京都?”此诗全篇形容其勇锐有余,而忠义不足,……语意涵蓄不迫切,使人咀嚼而自得之,可以亚《国风》矣。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苕溪渔隐所评)余意则殊不然。此歌上言其勇,中叙其功,下则惜其不见用。其时,禄山虽死,庆绪未灭,思明复叛;良将如卿,远弃于蜀,此少陵所致叹也。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前韵叙述,后韵赏叹,本皆赞词也。然前叙平乱,自有一种剽悍之气,跃将出来。后言“髑髅”“掷还”,“重有节度”,功已烈矣,而气则傲睨,誉亦假托。结语亦于言外见非重用之器,即赞为贬。使笔如骇鸡之犀。通体粗辣,“髑髅”二句精采。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玉理奇情,他人说不出,久在行间方知(“用如快鹘”二句下)。邵子湘云:“子璋”二语,至今读之凛凛有生气,当时愈疟不虚耳。王西樵云:花卿功罪不相掩,少陵笔亦双管齐下。
唐杜甫《杜诗镜铨》
上一篇:唐·崔橹《春晚泊船江村》
下一篇:唐·韩愈《琴曲歌辞·拘幽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