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山碛口风似箭":银山碛口狂风好似利箭,
# 银山碛口:地名,在焉耆西三百里。
"铁门关西月如练":铁门关西明月有如白练。
# 练:白色的熟绢。,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双双愁泪沾马毛":双双愁泪沾湿战马皮毛,
"飒飒胡沙迸人面":飒飒风沙扑打行人脸面。
# 迸:扑打。,胡沙:胡地的风沙。,飒飒:象声词,风声。
"丈夫三十未富贵":男儿三十未能建功立业,
"安能终日守笔砚":怎能终日死守笔墨纸砚。
# 守笔砚:里指与武功相对的文墨之事。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题材诗。诗中描绘了诗人艰苦的塞外行役生活,营造出一种充满艰辛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在戎马生涯里复杂的心境,展现出毅然抛弃传统士人气度,直逼功名追求的决心,从而表达了诗人在艰苦的边塞生活中渴望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安能终日守笔砚”此句化用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岑参在此以反问句“安能终日守笔砚”,表达自己不愿仅以笔墨为生,而要像班超一样投身疆场、建功立业的决心。烘托:“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通过描写银山碛口狂风似箭般呼啸,铁门关西月光如白练般清冷的恶劣环境,以自然环境的严酷来烘托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凄凉,同时也为下文抒情渲染出一种萧索、孤寂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诗的前四句借塞外行役的艰苦生活,细腻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愁绪。首句点明诗人所处之地为银山碛口,此地最显著的特点便是风疾如箭。次句则表明诗人行路之时,正值边塞的月夜。这两句勾勒出边地别具一格的景象:狂风时而呼啸肆虐,月色时而皎洁明亮。如此环境,极易触动诗人对行役的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愁”绪便由此而生,“愁泪”也因此潸然落下。“双双”一词,生动地展现出“愁泪”如决堤之水,难以抑制。而就在此时,狂风裹挟着沙尘,迅猛地扑向诗人面庞。“飒飒胡沙迸人面”一句,表面写沙,实则承接首句对风的描写。“迸”字极具表现力,它既体现了沙粒冲击的力量,更反映出狂风的强劲,让“风似箭”的描述更为具体可感。“飒飒”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夜风的凛冽,不仅映衬出夜色的肃杀,更烘托出诗人内心浓郁的愁绪。从“风”到“月”,再到“泪”,继而又回到“风”,这种回环往复的写法,将边地变幻无常的天气、狂暴肆虐的烈风展现得淋漓尽致,艰苦的戎马生活场景也随之清晰呈现。诗的后两句,格调陡然一转。面对这般恶劣的环境,诗人毫无畏惧怯懦之意,他以豪迈的英雄男儿自许。“终日守笔砚”虽能使自己免受风沙之苦,却与诗人的理想和豪情背道而驰。“丈夫三十未富贵”一句,既有自愧自叹之情,这也是前文“愁泪”产生的重要缘由;然而,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自励自勉之意,进而引出末句的豪情壮志:“安能终日守笔砚”。诗人以反问句式收尾,简洁有力,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渴望在异域建功立业、封侯万里的强烈愿望。由此可见,尽管诗人历经长途跋涉的艰辛,却依旧满怀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 作品点评
全诗前四句,着重描绘异地独特的风物,进而展现诗人内心的愁绪。这部分的描写,皆从外部形象切入,生动勾勒出塞外艰苦环境对诗人心境的触动。后两句则直接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怀。整体笔法呈现出先抑后扬的特点,先以异地风物引发愁绪,为情感铺垫压抑氛围,而后以激昂的情感直抒胸臆,最终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收束全诗。整首诗风格俊逸豪爽、大气豪迈,以粗线条的笔触尽情挥洒,仿佛不假思索,语言质朴自然,犹如脱口而出,却在不经意间尽显诗人的壮志豪情。
# 全诗先就边域之景着笔,后抒发情志。首二句以两个地理名词排列而成,见出空间的深远广袤,描绘出塞外独特的环境特征,用笔洗练而独到。两个比喻,形象贴切。中二句写风沙作用于人的感受,一“沾”字、一“迸”字直使人有不堪承受的亲临其境之感。末二句借典言志,笔意豪宕,洒脱不羁,抛弃传统士人扭捏装束、温文尔雅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利欲功名的追求,真言无讳,率真无忌,显出唐代士人开放多元的文化心理和高扬自信、明快健朗的性格特征。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
下一篇:唐·杜甫《中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