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原风雨定":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
# 定:初定。,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晚见雁行频":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 频:连续不断。,雁行:鸿雁飞时的整齐行列。南朝梁简文帝《杂句从军行》:“逦迤观鹅翼,参差睹雁行。”,晚:傍晚。
"落叶他乡树":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
#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三·饮马长城窟行》:“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寒灯独夜人":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 独夜:一人独处之夜。汉王粲《七哀诗》之二:“独夜不能寐,摄衣起抚琴。”,寒灯:寒夜里的孤灯。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南朝齐谢朓《冬绪羁怀示萧咨议虞田曹刘江二常侍》诗:“寒灯耿宵梦,清镜悲晓发。”
"空园白露滴":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
# 白露:秋天的露水。《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孤壁野僧邻":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 野僧:山野僧人。唐张籍《赠王秘书》诗:“身屈祗闻词客说,家贫多见野僧招。”
"寄卧郊扉久":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
# 郊扉:郊居。指长安的郊外。扉:门。这里指屋舍。南朝齐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寄卧:寄居。
"何门致此身":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致:达到,实现。,何门:一作“何年”。
晚唐诗人
马戴(?~869?),唐代诗人。字虞臣,祖籍海州东海(今江苏连云港)人。会昌四年进士。大中初,在太原幕府任掌书记,因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得赦回京,官终国子博士。马戴诗以五律为主,格调壮丽,含思蕴藉,饶有韵致。其善于抒写羁旅愁思,边塞诗亦佳。纪昀称其“晚唐诗人,马戴骨格最高”。张为《诗人主客图》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之升堂者。严羽推崇其诗“在晚唐诸人之上”。代表作品有《落日怅望》《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行役诗。全诗以客居灞上的秋景为切入点,诗人将羁旅愁思与身世之叹融入秋景,通过情景交融的笔法,生动展现了古代文人仕途失意的困顿境遇。
2. 写作手法
烘托:“空园白露滴”在荒芜的庭院中,白露滴落的细微声响清晰可闻,这抹“动”非但未打破夜的静谧,反而以声写寂,让周遭的空寂愈发深沉,营造出令人心悸的幽冷氛围。而“孤壁野僧邻”则另辟蹊径,以烘托之笔凸显孤独。诗人刻意强调与野僧为邻,看似有伴,实则更显孑然,将诗人孤立无援、被世俗边缘化的处境映衬得淋漓尽致。景物描写:“晚见雁行频,”“空园白露滴,”“落叶他乡树,”从远景(雁行)到近景(落叶、寒灯),再到特写露滴,景物描写由宏观至微观,层层递进,如同画卷徐徐展开,与诗人情感的逐步深化形成呼应。
3. 分段赏析
首联以萧索秋气切入:“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勾勒出风雨初歇的暮霭时分,天空中雁群频飞的画面。一个“频”字既状写雁阵之密集,又暗含候鸟急于投宿的惶急情态。古人见归雁常触发乡思,此景亦为全诗奠定了苍凉的情感基调。颔联将视角转向地面与旅人:风雨中黄叶飘落,寄居孤寺的诗人独坐灯前,凝眸萧瑟秋景。“落叶他乡树”一句尤具深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落叶归根”象征着对故土的眷恋,诗人于异乡目睹落叶飘零,漂泊无根的酸楚之感浸透字里行间,自然引发天涯游子的情感共鸣。颈联以细节深化孤寂氛围:“空园白露滴”以动衬静,露滴之声非但未打破秋夜的沉寂,反而将周遭的寂静推向极致,暗示诗人因思绪翻涌而对细微声响格外敏感;“孤壁野僧邻”则以邻人身份的特殊性强化孤独感——与绝迹尘世的野僧为邻,更显诗人置身喧嚣之外的孤清处境。这两句景中含情,既勾勒出荒园空寂、孤壁萧瑟的环境,也折射出诗人久居异乡的寂寥心境与对仕途前景的迷茫。尾联直抒胸臆:“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直言自己为求仕滞留灞上多时,却始终未得进身之阶。诗句凝聚了久居荒郊的孤独无奈,以及怀才不遇、理想落空的深沉慨叹,将情感推向高潮的同时,亦与前文的景物描写形成自然呼应,尽显天涯沦落之悲。
4. 作品点评
此诗写景取目之所及,笔触质朴自然,摒弃华丽辞藻的堆砌;抒情则聚焦真实心绪,不矫揉造作、虚言感慨。即便选材常见,但其凭借真切的描写与诚挚的情感,依然具有极强的艺术穿透力与感染力。
# 意兴孤僻,纯是贾想。极写荒僻(“空园”二句下)。结应在此(末二句下)。
清李怀民《重订中晚唐诗主客图》下卷
# 语出贾岛。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秀洁。
清范大士《历代诗发》
# 二句十层(“落叶”二句下)。
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
#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首句即言灞原风雨,秋气可悲。迨雨过而见雁行不断,唯其无聊,久望长天,故雁飞频见,明人诗所谓“不是关山万里客,那识此声能断肠”也。三四言落叶而在他乡,寒灯而在独夜,愈见凄寂之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之句相似;凡用两层夹写法,则气厚而力透,不仅用之写客感也。五句言露滴似闻微响,以见其园之空寂;六句言为邻仅有野僧,以见其壁之孤峙。末句言士不遇本意,叹期望之虚悬,岂诗人例合穷耶!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王之涣《宴词》
下一篇:唐·陈知玄《五岁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