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堤春水绿悠悠":长堤下,春水碧波荡漾,悠悠流淌,
# 悠悠:指水的长久绵延之态。,长堤:绵延的堤坝。
"畎入漳河一道流":田间的沟渠之水汇入漳河,一同缓缓流去。
# 漳河:中国华北地区海河流域漳卫南运河水系支流。漳河,古称衡漳、衡水。,畎:田间小沟。
"莫听声声催去棹":别去听那声声催促开船的桨声,
# 催去棹:催促船儿离开。催,催促。去,离开。棹,长的船桨。
"桃溪浅处不胜舟":只怕这桃花溪太浅,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别绪啊。
# 胜:承受。
盛唐诗人
王之涣(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为人所诬,遂拂衣去,游大河南北。后补瀛州文安尉,卒官。王之涣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善写边塞风光,意境雄浑,多为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其诗风壮大开阔,诗情苍劲雄浑。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送别抒情诗。诗中描绘了宴会时所见的长堤春水、沟渠入漳河的春景,以及听到的催行棹声,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以及对美好时光易逝、盛筵难再的遗憾。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桃溪浅处不胜舟”,以溪水的浅,来反衬诗人内心离愁之深。诗人想象将离愁别恨都装载到船上,船会因过重而在浅溪中难行,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愁绪的浓重。想象:“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发挥想象,把抽象的离愁别恨化作具体可感的重量,设想过多的愁绪载于船上,会使船在浅溪中难以承载,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离愁之沉重。借景抒情:“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借桃花溪水流淌、桃花随水漂流这一景色,将自己与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寄寓其中,以景传情,含蓄地表达出内心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一个“绿”字精准勾勒出春水的特质,同时也暗暗流露诗人的惜别深情,悄然撩动读者的心弦,引发联想。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诗人拓宽视野,融情于景。田间涓涓渠水似细长飘带,缓缓融入漳河,一同向远方流淌,广袤碧野显得格外和谐。可这眼前的美好景致,却触动了诗人的忧思。春水尚能与漳河相伴而流,自己却无法与友人同行,不禁为好景易逝、盛筵难再而遗憾,愁绪也随之悄然蔓延。这种移情的表达,让读者自然地与诗人的心境产生共鸣。“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诗人的笔触从视觉切换到听觉与想象。即便那催行的棹声扰人心绪,也暂且不去理会。只因诗人担心,若将诸多离愁别恨都载于船上,船会因过重,在浅浅的桃花溪中难以前行。“莫听”二字,似劝慰之语,却将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深藏其中,情韵婉转。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浓重,借桃花随水漂流之景寄托伤感。全诗虽未着一“愁”字,却让读者透过诗句所绘画面,深切体会到诗人的浓浓愁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诗别具匠心,韵味悠长。诗人先勾勒眼中所见之景,再描绘耳中所闻之声,最后将思绪延伸至心中所想。并未直白地在字里行间倾诉离愁,却让读者在品读间,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的愁绪。其意境深远,如幽林深谷,引人探寻思索,每一次回味,都能品出别样的情味。
上一篇:唐·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下一篇:唐·马戴《灞上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