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uā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huā
jiē
qián
měi
huǎn
xíng
máo
zhī
hēi
bái
tài
fēn
míng
jué
qún
xīn
xiū
qiān
zhòng
yǎn
jīng
dào
liáng
zhān
zài
zuò
xiān
míng

译文

花鸭身上洁净无泥渣,常常在阶前缓步而行。它让羽毛不同于群鸭,黑白二色非常分明。浑然不觉众鸭的惊猜与嫉妒,不要惹得众眼受惊。你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就千万不要先出声。

逐句剖析

"花鸭无泥滓":花鸭身上洁净无泥渣,

# 泥滓:泥渣。,花鸭:水禽。

"阶前每缓行":常常在阶前缓步而行。

# 阶前:一作“中庭”。

"羽毛知独立":它让羽毛不同于群鸭,

"黑白太分明":黑白二色非常分明。

"不觉群心妒":浑然不觉众鸭的惊猜与嫉妒,

"休牵众眼惊":不要惹得众眼受惊。

# 牵:惹得。

"稻粱沾汝在":你既然沾受了主人的稻粱恩,

# 沾:一作知。沾受恩惠。,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

"作意莫先鸣":就千万不要先出声。

# 先鸣:比喻直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花鸭》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花鸭洁净、独立、黑白分明的形象,借花鸭受群鸭嫉妒,劝诫花鸭受恩莫先鸣,实则是诗人借物自喻,表达自身经历和处世思考,体现了借物说事、情感含蓄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花鸭》由唐代诗人杜甫所写。当时杜甫历经仕途坎坷,曾因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贬华州,后又因房琯案牵连再遭贬谪。乾元二年十二月,杜甫举家入蜀,生活趋于安定后,他开始反思人生遭遇。在此期间,日常事物常引发他的情感,于是触物生情写下《江头五咏》,《花鸭》便是其中最后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通过咏花鸭来寄寓人生感慨的五言律诗。诗的前两联写花鸭羽毛洁净无泥,在阶前缓行,羽毛独立,黑白分明,展现其与众不同;颈联写花鸭未察觉群鸭的嫉妒,提醒它不要惹众眼受惊;尾联劝诫花鸭受主人稻粱之恩,不要率先鸣叫,借花鸭境遇传达出诗人对自身经历的思考和处世的小心谨慎。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花鸭的形象和遭遇,寄托诗人自身的经历和处世态度,以花鸭的黑白分明象征自己的是非分明,以劝诫花鸭莫先鸣反思自己的直言获罪。象征:花鸭的黑白分明不仅是外观特征,更象征着一种高尚的品德和处世原则,增强了诗歌的内涵。对比:诗中把花鸭独立于群鸭之外,不参与众鸭争食的姿态,与群鸭对它的嫉妒进行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让花鸭的独特形象更为突出,展现出花鸭在群体中的异类特质。

3. 分段赏析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诗人细致描绘花鸭的外在形象和姿态,突出其洁净、从容和独特,暗示其品性高洁、立场分明。“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从群鸭对花鸭的态度侧面描写,“不觉”体现花鸭的单纯,诗人在此为花鸭的处境担忧,也委婉提醒其应有所察觉。“稻粱沾汝在,作意莫先鸣”直接劝诫花鸭,点明受恩就不要先出声,表面是说花鸭,实则是诗人反思自身因直言获罪的经历,饱含无奈与自警。

4. 作品点评

《花鸭》是杜甫借物抒情的佳作。诗人巧妙地将自身的人生感悟融入对花鸭的描写与劝诫中,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寓意。全诗笔调看似轻松,实则情感深沉含蓄,通过对花鸭的刻画和劝诫,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复杂心境,体现了杜甫诗歌关注现实、借物表意的艺术特色,也展现出他在困境中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花鸭》,戒多言也。此虽咏物,实自咏耳。

清爱新觉罗·弘历《唐宋诗醇》

# 下四作警戒之词。群心众限,指诸鸭言。然惟独立,故群心妬;惟分明,故众眼惊。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江头之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时而自防,时而自惜,时而自悔,时而自宽,时而自警,非观我、观世,备尝交惕,不能为言。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七》

下一篇: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