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朝代:唐作者:李商隐浏览量:1
wàng
duàn
píng
shí
cuì
niǎn
guò
kōng
wén
guǐ
bēi
jīn
fǎn
qīng
chéng
diàn
殿
yóu
fēn
xià
yuàn
huá
tíng
wén
lǎo
yōu
wáng
shì
tóng
tuó
tiān
huāng
biàn
xīn
suī
zhé
ruò
shāng
chūn
wèi
duō

译文

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逐句剖析

"望断平时翠辇过":望不见平时帝王的翠辇经过,

# 翠辇:饰有翠羽的帝王车驾。,望断:向远处望直至看不见。

"空闻子夜鬼悲歌":只能在夜半聆听冤鬼的悲歌。

# 悲歌:悲壮地歌唱。,子夜:夜半子时,半夜。又是乐府《吴声歌曲》名。

"金舆不返倾城色":宫妃金舆不返难见到倾城色,

# 倾城色:旧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此指嫔妃们。,金舆:帝王乘坐的车轿。

"玉殿犹分下苑波":只有曲江的流水被玉殿分波。

# 下苑:本指汉代的宜春下苑。唐时称曲江池。,玉殿:宫殿的美称。

"死忆华亭闻唳鹤":临死时才想念在华亭听鹤唳,

# 华亭闻唳鹤:西晋陆机因被宦官孟玖所谗而受诛,临死前悲叹道:“华亭(陆机故宅旁谷名)鹤唳,岂可复闻乎?”后以“华亭鹤唳”,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之典。

"老忧王室泣铜驼":老臣忧念王室命运悲泣铜驼。

# 铜驼: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西晋灭亡前,索靖预见到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叹息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

"天荒地变心虽折":经过天荒地变虽使人心摧折,

# 折:摧折。,天荒地变:影响巨大而深远的巨变。指国家的沦亡。

"若比伤春意未多":若比伤春的哀恸此意不算多。

# 伤春:为春天的逝去而悲伤。一作阳春。伤春一词,在李商隐的诗歌语汇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曾被他用来概括自己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这里特指伤时感乱,为国家的衰颓命运而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曲江》为唐代诗人李商隐所作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曲江今昔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子夜鬼歌”“华亭鹤唳”等典故,描绘了甘露之变后曲江的荒凉,以及背后残酷的政治现实。全诗通过景与典的运用,将对事变中枉死之士的痛惜、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融入其中,体现出李商隐诗歌隐晦曲折却情感深沉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杰出诗人

李商隐(811?~858?),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遭排挤而潦倒终身。李商隐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因用典太多,或致诗旨隐晦。其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李商隐亦工四六文,所作以书启奏札为多,与温庭筠、段成式齐名,因三人皆排行十六,时称“三十六体”。代表作品有《贾生》《隋宫》《无题》《锦瑟》等。有《李义山诗集》,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曲江》由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唐文宗时,曲江在安史之乱后荒废,文宗本欲恢复其旧貌,在大和九年进行修治并赐百官宴,但甘露之变发生后便下令罢修。到了开成元年春天,李商隐目睹曲江的变化,感慨于甘露之变带来的残酷政治现实,包括众多士大夫被宦官惨杀等,因此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通过描写曲江往昔皇帝车驾经过的热闹不再,如今只剩鬼悲歌的景象,以及运用多个典故,如“华亭闻唳鹤”“泣铜驼”等,反映了甘露之变的政治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枉死朝臣的痛惜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死忆华亭闻唳鹤”用陆机临刑前怀念华亭鹤唳的典故,暗指甘露之变中枉死的朝臣;“老忧王室泣铜驼”以索靖担忧国家将乱的典故,表现诗人对国运的忧虑,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情感表达更委婉深沉。对比:将往昔皇帝翠辇过曲江的热闹繁华与如今“空闻子夜鬼悲歌”的荒凉寂静进行对比,突出了曲江的今昔变化,强化了诗歌的悲剧氛围和诗人的怆痛之感。

3. 分段赏析

“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望断”“空闻”用词精准,通过往昔皇帝车驾与如今子夜鬼歌的对比,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营造出强烈的反差,暗寓甘露之变带来的“天荒地变”,饱含深沉的现实政治感喟。“金舆不返倾城色,玉殿犹分下苑波”:“不返”与“犹分”对照鲜明,昔日陪同皇帝游赏的宫妃不再,唯有曲江流水依旧,以景衬情,尽显沧桑今昔之感,寓含升平不再的深沉感慨。“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运用“华亭鹤唳”“泣铜驼”的典故,前者暗示朝臣被宦官杀戮,后者表达对国运的忧虑,既隐晦地表达情事,又强化悲剧氛围,且两句存在因果关联。“天荒地变心虽折,若比伤春意未多”:卒章显志,将“天荒地变”与“伤春”对比,点明“伤春”才是诗的核心,即对国家衰颓命运的伤痛,使诗歌思想更深刻,风格更显深沉凝重。

4. 作品点评

《曲江》是李商隐诗作中的经典,极具文学价值。在构思上,诗人巧妙地将曲江的今昔变化与时事相勾连,如“望断平时翠辇过,空闻子夜鬼悲歌”,昔日皇家车辇常过的热闹不再,只闻子夜鬼歌,尽显衰败。在此基础上,以时事为依托,层层渲染“伤春”之情,虽“天荒地变”令人悲痛,但“伤春”才是核心,如“死忆华亭闻唳鹤,老忧王室泣铜驼”借典故表达对王室命运的忧虑,为“伤春”蓄势。全诗语言含蓄深沉,用典精妙,借景与事抒发对唐王朝国运衰微的哀伤,反映出晚唐动荡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忧患意识,在李商隐的作品及唐代怀古诗中占据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商隐《春宵自遣》

下一篇:唐·林宽《省试腊后望春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