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四年五月":黄初四年五月,
# 黄初:魏文帝(曹丕)的年号。黄初四年是公元223年。
"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白马王彪、任城王彰与我一起前往京城朝拜,
# 朝京师:到京师参加朝会。,任城王:曹彰,曹植的同母兄。,白马王:曹彪,曹植的异母弟。
"会节气":迎奉节气。
# 会节气:魏有诸侯藩王朝节的制度,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之前,各藩王都会聚京师参加迎气之礼,并举行朝会。
"到洛阳":到达洛阳后,
"任城王薨":任城王不幸身死。
# 薨:古代诸侯王死称为薨。据《世说新语·尤悔》记载,任城王是被曹丕毒死的。
"至七月":到了七月,
"与白马王还国":我与白马王返回封国。
# 还国:返回封地。
"后有司以二王归藩":后来有司以二王返回封地之故,
# 有司:官吏,指监国使者灌均。监国使者是曹丕设以监察诸王、传达诏令的官吏。
"道路宜异宿止":使我二人在归途上的住宿起居相分隔,
"意毒恨之":这让我心中充满怨恨。
# 毒恨:痛恨。
"盖以大别在数日":因为诀别只在数日之间,
# 大别:永别。
"是用自剖":我便用诗文自剖心事,
# 自剖:表明自己的心迹。
"与王辞焉":与白马王离别于此。
"愤而成篇":悲愤之下,作成此篇。
"谒帝承明庐":在承明庐谒见我的皇兄,
# 承明庐:汉长安宫殿名,此泛指曹魏的宫殿。,谒帝:朝见皇帝。
"逝将归旧疆":之后就要返回鄄城。
# 旧疆:指鄄城(山东省荷泽市),时曹植为鄄城王。,逝:语词,无义。
"清晨发皇邑":清晨从皇都洛阳出发,
# 皇邑:皇都,指洛阳。
"日夕过首阳":傍晚便经过了首阳山。
# 首阳:山名,洛阳东北。,日夕:天晚的时候。
"伊洛广且深":伊水洛水既宽广又深邃,
# 伊洛:二水名。伊,指伊水,发源于河南栾川县,到偃师县入洛水;洛,洛水,源出陕西冢岭山,至河南巩县入黄河。
"欲济川无梁":想要渡河却没有桥梁。
# 梁:桥。,川:河。,济:渡。
"泛舟越洪涛":乘舟越过翻涌的波涛,
"怨彼东路长":心中埋怨这东归鄄城的路如此漫长。
# 东路:东归鄄城的路。
"顾瞻恋城阙":回首眺望洛阳城,
# 城阙:指京城洛阳。,顾瞻:回首眺望。
"引领情内伤":伸长脖子,内心满是悲伤。
# 引领:伸长脖子。
"太谷何寥廓":太谷是多么空旷辽阔,
# 太谷:谷名,一说是关名,在洛阳城东南五十里。
"山树郁苍苍":山间树木郁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连绵大雨使道路泥泞不堪,
# 泥:作动词,使道路泥泞。,霖雨:连续几日的大雨。
"流潦浩纵横":污浊的积水纵横流淌。
# 流潦:积水。
"中逵绝无轨":大路中断没有车道可以通行,
# 轨:车道。,中逵:通衢大路。逵,四通八达的大道。
"改辙登高冈":只好改道登上高峻的山冈。
# 改辙:改道。
"修坂造云日":长长的山坡直插云天,
# 造:到、往。,修坂:高高的山坡。修,长。坂,斜坡。
"我马玄以黄":我的座马又身染玄黄之疾。
# 玄以黄:指马病。《诗经·周南·卷耳》:“我马玄黄。”
"玄黄犹能进":马虽染玄黄还能勉强前进,
"我思郁以纡":我的愁思却郁积而盘结。
# 郁以纡:愁思郁结。郁,愁。纡,萦绕。
"郁纡将何念":心中愁闷是在想些什么,
"亲爱在离居":是因为与亲爱的兄弟被迫分离。
"本图相与偕":原本期望能一同前行,
"中更不克俱":中途却变更而无法相聚。
# 不克俱:不能在一起。克,能。
"鸱枭鸣衡轭":鸱枭在车辕上鸣叫,
# 衡轭:车辕前的横木和扼马颈的曲木,代指车。,鸱枭:猫头鹰,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鸟。
"豺狼当路衢":豺狼挡在道路中央。
# 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苍蝇间白黑":苍蝇之流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 间:离间。
"谗巧令亲疏":谗言巧语使亲人疏远。
# 令:一作反。,谗巧:谗言巧语。
"欲还绝无蹊":想要归去却无路能行,
# 蹊:路。
"揽辔止踟蹰":手握着缰绳,只能徘徊不前。
# 踟蹰:徘徊不前。,揽辔:拉住马缰。
"踟蹰亦何留":徘徊不前还在留恋什么?
"相思无终极":我对王彪的思念永远没有终极。
"秋风发微凉":秋风激发微薄的凉意,
"寒蝉鸣我侧":寒蝉在我身侧哀鸣。
"原野何萧条":原野是多么萧条冷落,
"白日忽西匿":太阳匆匆向西隐没。
# 西匿:夕阳西下。
"归鸟赴乔林":归鸟飞入高大的树林,
# 乔林:乔木林。乔,高大的树木。
"翩翩厉羽翼":翩翩然地扇动着翅膀。
# 厉:振动。,翩翩:飞动貌。
"孤兽走索群":孤单的野兽奔跑着寻找同伴,
# 走索群:奔跑着寻找同伴。
"衔草不遑食":嘴里衔着草无暇进食。
# 不遑:不暇,不空。
"感物伤我怀":触景生情使我内心伤痛,
"抚心长太息":手抚胸口长长叹息。
# 太息:叹息。
"太息将何为":长叹又有什么用,
"天命与我违":天命已与我的意志相违。
"奈何念同生":无奈想起同胞兄弟,
"一往形不归":此番离去竟再不复返。
# 往:指死亡。
"孤魂翔故域":孤独的魂魄飞翔在昔日的故土,
# 故域:指曹彰的封地任城。
"灵柩寄京师":灵柩却寄存在京城内。
# 灵柩:放有尸首的棺木。
"存者忽复过":活着的人岁月匆匆而过,
# 存者:指自己与曹彪。黄节说:“‘存者’,谓己与白马也。‘忽复过’,谓须臾亦与任城同一往耳。”又说:“‘亡殁身自衰’句,倒文,谓身由衰而殁耳。指存者也。”二句说自己和白马王曹彪目前虽还活着,但很快也会死去的。刘履认为存者和亡殁应互换,意思是死者已成过去,存者身体渐衰,也难久长。
"亡殁身自衰":亡者已去,我的身体也自行衰老。
# 殁:一作没。
"人生处一世":人的一生在这世间,
"去若朝露晞":忽然好比清晨蒸干的露水。
# 晞:干。汉乐府《薤露歌》:“薤上露,何易晞。”说人生短暂。
"年在桑榆间":人到晚年的时候,
# 桑榆:二星名,都在西方。《文选》李善注说:“日在桑榆,以喻人之将老。”
"影响不能追":光影和声响都已无法追回。
# 影响:影子和声音。
"自顾非金石":我自知生命不像金石般长久,
# 非金石:《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顾:念。
"咄唶令心悲":顿挫嗟叹间令我满心忧悲。
# 咄唶:惊叹声。
"心悲动我神":心中悲伤使我精神恍惚,
"弃置莫复陈":还是抛开忧愁不再诉说。
# 陈:说、提起。
"丈夫志四海":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
"万里犹比邻":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近邻。
# 比邻:近邻。
"恩爱苟不亏":只要兄弟间感情不减少,
# 亏:欠缺。
"在远分日亲":虽相距遥远情分却日益亲近。
# 日亲:一天比一天亲密。,分:情分。
"何必同衾帱":何必一定要同床共枕,
# 衾帱:被子和帐子。后汉姜肱与弟仲海、季江相友爱,常同被而眠,见《后汉书·姜肱传》。
"然后展慇懃":才能表达殷勤之意。
# 慇懃:同殷勤,情意恳切。
"忧思成疾疢":忧思导致了疾病,
# 疾疢:疾病。疢:一作𤵜。
"无乃儿女仁":这岂不是儿女情长。
# 儿女仁:指小儿女的脆弱感情。,无乃:岂不是。
"仓卒骨肉情":仓促间分离的骨肉亲情,
# 仓卒:匆忙之间。
"能不怀苦辛":怎能不让人心怀愁苦和酸辛?
"苦辛何虑思":愁苦与酸辛引起了怎样的思虑,
# 虑思:思虑,考虑。
"天命信可疑":天命实在让人怀疑。
# 信:确实。
"虚无求列仙":向众仙寄托祈求终究虚妄,
# 虚无:指求仙事不可靠。
"松子久吾欺":让赤松子久久地把我诓欺。
# 吾欺:欺吾,骗我。,松子:赤松子,传说中的仙人。
"变故在斯须":人生的变故发生在须臾之间,
# 斯须:须臾之间。,变故:灾祸。
"百年谁能持":有谁能持有百年的长寿?
# 持:获得。,百年:指长寿,古诗:“生年不满百。”
"离别永无会":这次离别后恐怕再无相见之日,
"执手将何时":何时才能再执手相聚?
"王其爱玉体":但愿王爷珍爱您尊贵的躯体,
"俱享黄发期":与我一同安享长寿。
# 黄发期:指高寿。黄发,人老发黄,故以指老人。
"收泪即长路":收起泪水踏上漫长归途,
# 即长路:踏上漫长的归途。,收泪:停止哭泣。
"援笔从此辞":提笔写下这首诗与你告别。
# 援笔:提笔,指写诗赠别。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抒情长诗。全诗以曹植与白马王曹彪被迫分离为线索,通过描写归途中的艰难险阻、触景生情的悲怆感触,以及对任城王曹彰暴死的哀悼,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残酷倾轧;诗中既抒发了兄弟间被迫分离的痛苦、对人生无常的悲叹,也表达了对小人离间的愤恨,同时在自我宽慰与相互勉励中,展现出面对命运无常的无奈与抗争。
2. 写作手法
比喻:“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几句将监国使者灌均之流比作“鸱枭、豺狼、苍蝇”,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些小人混淆黑白、搬弄是非、离间骨肉亲情的丑恶嘴脸,使抽象的厌恶与批判具象化。情景交融:此诗通过描绘秋风、寒蝉、萧条原野、西沉白日等肃杀之景,以及“归鸟赴乔林”“孤兽走索群”的画面,将自身的孤独、悲伤与绝望之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强化了情感表达。直抒胸臆:诗中多处直接吐露内心的悲愤与感慨,如“我思郁以纡”“天命信可疑”等,毫不掩饰地展现出对命运无常、兄弟分离、政治迫害的强烈情绪,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七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第一章共十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曹植在“承明庐”朝见魏文帝曹丕后,便要启程归藩。据载,曹植于黄初二年(221)被改封为鄄城侯,次年晋立为鄄城王。“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简洁两句点明其从京都洛阳清晨出发,傍晚已行至首阳山的行程轨迹,前四句平铺直叙,完成行程的初步交代。随后“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两句陡然转折,蕴含深意。伊水与洛水宽阔深邃,本就让人觉归程艰难,而“欲济川无梁”直言过河无桥,更是将前行的阻碍推向难以逾越的境地,曹植由此陷入瞻望前途、寸步难行的困境。无奈之下选择水路“泛舟”,却又遭遇“洪涛”阻拦,此时一句“怨彼东路长”,表面是抱怨东归鄄城之路漫长,实则借“怨”字,将对曹丕及其爪牙的愤懑不满尽数倾泻其中。末句“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刻画了曹植在旅途困苦中回望京城的场景。这一眼回望,并非是对曹丕的怀念,也无关“会节气”的活动,而是因任城王曹彰在洛阳不明不白地暴死,这一事件在曹植心中掀起巨大波澜,悲愤与恐惧交织,使得他伸长脖颈遥望城阙时,内心满是伤痛。第二章共八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弃舟登岸后,踏入太谷关的辽阔天地,只见山峦间树木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然而,这份自然的壮美并未带来愉悦,反而因“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的骤变,瞬间化作前行的阻碍——连绵大雨倾盆而下,雨水裹挟着泥沙,将道路搅成一片泥泞,积水肆意奔涌,其行路之难,丝毫不亚于上一章中泛舟时遭遇的洪涛险境。这恶劣的路况,不仅是现实困境的写照,更暗喻着曹植身处政治漩涡中岌岌可危的处境。“中途绝无轨”一句,与首章“欲济川无梁”形成呼应,再次强调了前路断绝、进退维谷的绝望。面对水上洪涛、山谷暴雨的双重夹击,曹植不得不改道爬坡,却又迎来新的挑战:那通往远方的山坡,如一条巨蟒般蜿蜒直上,仿佛要冲入云霄,前方的路途显得愈发遥远、险峻。偏偏此时,坐骑又染上“玄黄”之疾,体力不支。多重困境接踵而至,矛盾不断激化,让这场东行归藩之路充满了重重险阻。这艰难的跋涉,恰似李白在《行路难三首》中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深刻地隐喻着曹植跌宕起伏、坎坷不平的人生境遇,也折射出他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打压的悲凉与无奈。第三章共十二句,开始直接抒发内心的悲愤,进入诗的核心部分。面对归途中进退维谷的困局,即便坐骑已染“玄黄”之疾,曹植仍不得不继续前行。这被迫的跋涉,深刻暗示着他彼时已失去人身自由,除了返回封地,再无其他选择,也正因如此,“我思郁以纡”,满心的愁绪如乱麻般缠绕郁结。“亲爱在离居”一句,直接点明了创作此诗的直接诱因——本想与胞弟曹彪在归途中互诉衷肠,却因监国使者灌均从中作梗而被迫分离。据《三国志》曹植本传记载,灌均早有前科,曾以“酒醉悖慢,劫胁使者”之由上奏弹劾曹植。此番再度阻挠兄弟相聚,更令曹植对其恨之入骨。他将灌均之流比作“鸱枭、豺狼、苍蝇”,怒斥这些小人窃据要职,颠倒黑白、搬弄是非,用谗言巧语离间骨肉亲情,致使原本亲密的兄弟被迫疏离。在当时严苛的政治环境与君臣纲常的束缚下,曹植即便心知肚明幕后主使,却也不敢公然指斥曹丕,只能将满腔怒火倾泻于灌均等人身上。诗中“谗巧令亲疏”看似在为曹丕开脱,言外之意却暗含对兄长默许此事的隐晦控诉;“中更不克俱”强调中途改变主意不许同行,委婉暗示曹丕对兄弟分离的态度,这般曲笔,尽显曹植在政治高压下的无奈与谨慎。遭受小人胁迫的曹植,内心充斥着沮丧与愤慨,一度渴望重返京城申辩,然而“欲还绝无蹊”,归途已被彻底阻断,他只能紧攥缰绳,在原地徘徊踟蹰,进退失据间,尽显其在权力倾轧下的孤立无援与绝望悲怆。第四章十二句,诗人于路上触景生情,感物伤怀。踯躅前行间,面对茫茫前路,诗人不禁自问:此际滞留,究竟所为何求?答案尽在“相思之情”——这情愫既饱含对已故任城王曹彰的深切悼念,亦寄托着对被迫分离的白马王曹彪的绵长思念。当相思之痛萦绕心间,萧瑟秋景更添愁绪。凛冽秋风毫无暖意,寒蝉哀鸣刺耳,原野一片萧条,白日匆匆西沉,肃杀凄清之景扑面而来。而“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的画面,更如重锤叩击心扉:归鸟振翅,尚有高林可栖;孤兽奔寻,终能觅得同伴,就连草木鸟兽皆有归处。反观自身,曹植却深陷政治漩涡,被剥夺自由,归途受阻,竟落得无枝可依、无群可归的境地。强烈的对比之下,他不禁悲叹人不如物,发出“感物伤我怀”的沉痛喟叹。最终,唯有以“抚心长太息”的动作,将满腔绝望与无奈化作一声长叹——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看不到前路的曙光,亦寻不到未来的希望,只余无尽的悲凉在心底蔓延。第五章共十四句,表现了曹植对曹彰暴死的哀悼和对人生的感慨。此章亦触及全诗创作的根本动因。诗人深知徒然叹息无济于事,却仍觉命运似与自己刻意作对,这般心绪皆由曹彰的骤然离世引发。谁能料到一母同胞的兄弟,同赴洛阳朝会竟突遭不测,落得“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的凄凉结局——若曹彰泉下有知,想必也会为这生死两隔的孤独而悲戚。实则这“孤魂”之叹,正是曹植彼时心境的写照:曹彰的暴死如惊雷炸响,让他顿感前途叵测、命运难料,兔死狐悲的颓丧情绪如潮水般涌来。目睹兄弟骤然凋零,曹植亦觉自身生命力在政治倾轧中逐渐衰微,由此发出“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的悲叹——人生短暂如晨露,阳光一照便消散无踪,而步入晚年(尽管此时他年仅32岁,正值壮年),时光流逝之快更令人心惊。诗人自知非金石之躯,难以长存于世,唯有在叹息中咀嚼悲伤。尤为沉痛的是,正值有为之年的他竟以“年在桑榆间”自喻暮景,这种反常的心理恰恰折射出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力把握。“人生如朝露”“人命若朝霜”的感慨,虽为汉末士大夫中常见的生命喟叹(如《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有“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之句),但相较之下,曹植将宗室倾轧的血色现实融入其中,其忧愤之深、悲慨之广,早已超越了寻常文人的伤逝情怀,化作对生命在权力绞杀下脆弱性的血泪控诉。第六章共十二句,诗人以豪言壮语和曹彪互相慰勉。上一章因曹彰之死迸发的悲愤之情令人动容,而曹植深知沉湎忧伤于己无利,故以“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的清醒认知,强行斩断愁绪,转而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豪言壮语与曹彪共勉——此句开唐代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先河,使诗的情调由沉郁转向昂扬。继而,他以“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层层递进地开导曹彪:兄弟情谊若真挚不渝,相隔愈远反会情愈深,无需效仿后汉姜肱“共被而眠”的亲密形式来彰显关怀;若因离别忧思成疾,便是失了大丈夫气概,沦为儿女情长之辈,这与王勃笔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豁达异曲同工。然而,理性的宽慰终难抵现实的刺痛,末二句“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如骤雨般逆转情——曹彰暴死的惨烈与兄弟间被强行拆散的残酷现实,让“苦辛”二字凝结着无法释怀的血泪。那份被政治阴霾笼罩的骨肉亲情,终究是曹植心中无法磨灭的恐怖阴影,即便强作豪迈,也难掩悲怆底色。最后的第七章共十二句,在赠诗惜别的情意之中,表示了诗人对天命的怀疑和对神仙的否定。曹植后半生形同囚禁,动辄获罪,生活了无生趣,前途一片晦暗。此次“会节气”及归途中的种种刁难,让他深刻洞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与骨肉权力之争的残酷本质。昔日尚叹“天命与我违”,如今却彻悟“天命信可疑”——他已然意识到,自身遭遇并非天意使然,而是人世权力倾轧的必然结果。对于神仙之说,曹植更直指其虚妄。汉末建安年间求仙之风盛行,曹操诗作半数描绘神仙世界,曹植早年亦有不少游仙题材作品。但《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早有“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的警示,而曹植此刻对神仙虚无的认知,无疑是历经沧桑后的深刻觉悟。“变故在斯须”的感慨,道尽曹彰暴死般的惨剧可能瞬间发生的恐惧——人生百年本就短暂,加之曹丕的猜忌如影随形,他深知“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并非虚言,与年轻的曹彪分手竟成永诀之态。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千言万语终化作“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的珍重祝福。当诗人与白马王曹彪洒泪作别,那挥别的不仅是兄弟情谊,更是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妥协,全诗在悲怆与决绝中落下帷幕。
4. 作品点评
《赠白马王彪》一诗表面直指曹植对曹丕党羽的仇恨与愤慨,实则是对兄长曹丕残酷迫害宗室的无声抗议。全诗交织着悲痛与愤激的复杂情感,时而激昂如奔涌怒涛,时而低回似呜咽溪流,情感旋律跌宕起伏。诗人综合运用比兴寄意、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手法,以多样化的抒情方式,将“悲”“愤”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赋予诗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此外,全诗采用七章连缀的形式,除首、次章外,每章间均以民歌常见的接字法勾连,形成层次清晰又浑然一体的画卷式结构,使抒情节奏张弛有度,读来沉郁顿挫、如泣如诉,令人动容。
# 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复欲害东阿,太后曰:“汝已杀我任城,不得复杀我东阿!”
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 于时诸王凛凛不自保,子建此诗忧伤慷慨,有不可胜言之悲。诗中所谓“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盖为灌均辈发,终无怨兄之意。处人伦之变者,当以为法。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卷一
# 吾每至“谒帝”一章便数十过不可了,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
# 子建《赠白马王》诗,体既端庄,语复雅炼,尽见作者之功,少时读之,了不知其妙也。元美极称之,谓“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四
# 忧虞之感、离别之情见之骨肉,此中最多隐衷惋绪。今读其诗,犹觉慷慨之气胜于绸缪,披衷展愫,一豁所意,不假丝毫缘饰而成,谓之宗匠以此。
明陆时雍《古诗镜》卷五
# 小雅嗣音。五言可与此篇匹敌者其昭姬《悲愤》乎?何缘录此废彼?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此题与白马王生离,正意也。与任城王死别,旁意也。以死别醒生离,总意也。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
# 此诗气体高峻雄浑,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书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与以上诸篇空论泛咏者不同,遂开杜公之宗。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二
上一篇:魏晋·陆机《文赋》
下一篇:魏晋·干宝《宋定伯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