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芙蓉池":逍遥游芙蓉池畔,
"翩翩戏轻舟":轻舟上悠然自得。
"南阳栖双鹄":向阳南岸栖息双鹄,
"北柳有鸣鸠":北岸柳间传来鸠鸣。
三国时期魏国诗人
曹植(192~232),三国时期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叡相继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曹植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前期的文学创作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如《白马篇》;后期作品,或诉说骨肉相残、屡遭疑忌之苦痛,或抒发有志不能施之悲愤,多忧患之辞和慷慨之音,语言风格上趋向沉郁内敛。其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炼而辞采华茂,对五言诗的发展有显著影响。也善辞赋、散文,《洛神赋》尤著名,代表建安辞赋创作最高成就。代表作品有《泰山梁甫吟》《赠白马王彪》《七步诗》《野田黄雀行》《与杨德祖书》等。著有《曹子建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诗,前两句借“逍遥芙蓉池”“翩翩戏轻舟”等意象,展现了池畔泛舟的悠然场景。后两句借“南阳栖双鹄”“北柳有鸣鸠”的动静结合之景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与恬淡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此诗化用历史典故与自然意象,如“南阳栖双鹄”暗引汉代隐逸传统,南阳为诸葛亮躬耕地,双鹄象征高洁隐士,呼应魏晋士人追求超脱的精神风貌;“北柳有鸣鸠”则化用《诗经·小雅·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意象,以鸠鸟栖柳暗喻兄弟和睦,既保留经典象征又赋予新境。两处用典均自然嵌入写景叙事,未显刻意雕琢。
3. 分段赏析
“逍遥芙蓉池,翩翩戏轻舟。”首句以“逍遥”点明游赏的悠然心境,“芙蓉池”作为场景核心,既暗示自然景致的高洁清雅,又暗含对荷花意象的审美寄托。次句“翩翩戏轻舟”通过动态描写展现舟行水面的轻盈姿态,“翩翩”二字既形容舟行之灵动,亦暗含人与自然交融的和谐感,整体画面充满闲适意趣,体现了曹植诗中常见的华丽辞藻与细腻观察的结合,展现池畔泛舟的悠然场景。“南阳栖双鹄,北柳有鸣鸠。”第三句“南阳栖双鹄”以“双鹄”象征高洁隐逸或伴侣情谊,“栖”字赋予静态画面以安定感,与“南阳”地名结合,可能暗含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四句“北柳有鸣鸠”则通过“鸣鸠”的啼鸣打破静谧,增添生机,“柳”与“鸠”的搭配既符合自然生态,又以声音打破视觉单一性,形成视听交融的意境。两句通过南北方位对照,生动描绘了芙蓉池的自然景色与闲适氛围。
上一篇:魏晋·陆机《赠弟士龙诗》
下一篇:魏晋·陆机《鞠歌行》